文 | 來咖智庫,作者 | 金刀,編輯 | G3007
原本因為與張女士的糾紛問題已經鬧得滿城風雨,近日公司內又有高層發聲表示:" 別指望幾百塊查出所有病 ",言論一出更是讓愛康國賓狠狠地 " 出圈 ",迎來了網友一片罵聲。
通常這種情況下,慣常的公關操作是:公司立馬進行 " 正義切割 ",表示與發布言論的人劃清界限,并且按照有關規定立馬開除當事人。
但不巧的是,這次給愛康制造輿論危機的不是別人,正是愛康集團的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張黎剛,總不能公司把董事長也給開除吧。
愛康集團與張女士事件時間線
7 月 14 日,張曉玲向媒體拋出的經歷讓全網炸了鍋。她坦言自己從 2013 到 2023 年,每年都在愛康國賓做體檢,報告始終顯示 " 無異常 "。可 2024 年一次偶然檢查中,她被確診為 " 透明細胞型腎細胞癌 ",2025 年 2 月更是發現癌細胞已骨轉移。
" 十年體檢像走過場?" 帶著這樣的疑問,張曉玲在 7 月 4 日向愛康國賓發送律師函,要求公開體檢原始數據,卻遲遲沒得到回應。直到 7 月 14 日她通過媒體發聲,這場關乎千萬人體檢安全感的爭議才正式引爆。
面對輿論壓力,愛康國賓在 7 月 17 日通過代理律師表態:" 已聯系當事人律師,正在整理材料 "。次日深夜,愛康集團終于發布正式聲明,核心觀點很明確:內部核查和外部專家評估都顯示 " 無責 ",愿意接受第三方鑒定。
聲明中特別提到,2023 年 10 月張曉玲的體檢報告已提示 " 右腎鈣化灶,左腎錯構瘤可能 ",并強調癌胚抗原 CEA 本就與腎癌無關。這番回應非但沒平息質疑,反而讓更多人想起黑貓投訴平臺上 1220 條涉愛康的投訴記錄," 體檢不準 "" 醫療糾紛 " 等關鍵詞迅速沖上熱搜。
7 月 30 日,愛康國賓召開媒體說明會,態度比此前強硬許多。負責人直指張曉玲 " 罔顧事實造謠 ",已向法院起訴并獲立案。會上還透露,張女士十年體檢都是北京市律協提供的基礎套餐,僅 2017 年加過項目,并反復強調 " 體檢是篩查不是診斷 ",2023 年報告里的 " 腎臟占位性病變 " 已是明確提示。
為自證清白,愛康展示了癌胚抗原檢測質控圖,承諾醫護人員均持證上崗,設備試劑合規,相關資料已提交主管部門。但這些說法很快被張曉玲反駁 —— 她在接受采訪時表示,2023 年套餐含 120 項指標,絕非 " 基礎款 ";當時曾就報告中的腎部異常咨詢多家分院醫生,對方均稱 " 沒問題 ",自己有錄像為證,且從未接到過愛康的風險提示電話。
災難級公關:三步錯棋將企業推向輿論對立面
愛康集團在這次事件中的公關表現,堪稱災難級。
第一個災難點是:在 7 月 30 日的發布會上,愛康集團以 " 虛構事實、散布謠言 " 為由,把張女士起訴了。
一個專門做體檢的機構,把一個在自己這做了十年體檢的客戶告了,而且還要專門開發布會廣而告之,并且該客戶目前已經身患癌癥,且疑似事前沒有檢查出來。
簡單來說,在廣大網友的眼中會看到什么:一個體檢公司欺負一名癌癥患者。換言之,恃強凌弱,以大欺小,還要到處喊。
面對這樣的定位,愛康集團基本上是一邊倒地挨罵。
第二個災難點是董事長的發言。張黎剛表示 " 當你指望說,一個幾百塊錢的體檢能幫你什么病都查出來,而要查單一的病,多花幾千幾萬塊錢的時候,你認為這樣的情況存在嗎?至于這樣的模糊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公眾對于體檢與看病,沒有明確的邊界,導致公眾對體檢有很多誤解。"
也許他想要表達的內容更多,也非常坦誠。但是不管是語言或是文字,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這也是為什么相關法律條文出來之后,最高法還要出臺很多解釋的原因。回到他的言論中,一些媒體理解為 " 別指望幾百塊查出所有病 ",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第三個災難點既搞笑又令人費解,我們直接放上中國新聞網的標題。
公關重要的環節在于溝通,而媒介是最好的溝通渠道。愛康集團既沒有主動和媒體搞好關系,也沒有對董事長的話進行 " 統一解釋 ",僅因為事后有些媒體解釋的不合心意,就準備起訴媒體,這真是把所有的媒體都推向了對立面,之后還有媒體愿意站出來替愛康集團說好話么?
專業公關的破局之道:從止損到重建信任
先說結論,專業的事一定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遇到類似的公關危機,核心在于 " 止損先于辯解,共情優于對抗 ",而公關團隊對老板的 " 預防性管理 ",往往是事情成敗的關鍵。
首先,危機爆發初期,必須跳出 " 證明自己沒錯 " 的執念。像愛康與張女士的糾紛中,起訴癌癥患者的操作徹底點燃了公眾的對立情緒,本質上是用法律對抗替代了問題解決。正確的做法應是先放下姿態 —— 主動聯系當事人,公開承諾配合第三方調查,哪怕暫時無法厘清責任,也要傳遞 " 重視生命安全 " 的態度。畢竟公眾對體檢機構的期待,首先是 " 守護健康 " 而非 " 撇清責任 ",對抗性行動只會強化 " 店大欺客 " 的負面認知。
更關鍵的是公關團隊對核心決策者(老板)的 " 發言管控 "。愛康董事長那句 " 別指望幾百塊查出所有病 ",之所以引發眾怒,除了表述生硬,更在于沒有提前錨定公眾的核心關切 —— " 體檢雖不能包治百病,但是否盡到了應有的篩查責任 "。這要求公關團隊在老板發聲前,必須完成三個動作:一是與老板共識 " 溝通紅線 ",明確哪些表述可能觸碰公眾情緒(比如否定平價體檢的基礎價值);二是提前提煉核心信息,用 " 體檢是風險預警而非確診 " 的通俗表達替代易被誤解的對比;三是預設 " 最壞解讀 ",像 " 幾百塊查不出所有病 " 這類話,必須補充 " 但我們會對套餐內的篩查項目負責到底 " 的兜底表述,堵住被斷章取義的漏洞。
而當老板已出現不當言論時,公關團隊不能缺位。比如張黎剛在發布會上的發言引發爭議后,與其事后發聲明指責媒體斷章取義,不如第一時間由公司官方賬號補充說明 —— 用更溫和的語氣解釋 " 體檢與看病的邊界 ",同時強調 " 無論套餐價格如何,都會嚴格執行篩查標準 "",將老板的話置于更完整的語境中,而非用 " 追訴媒體 " 的方式火上澆油。要知道,媒體是傳遞信息的橋梁,把橋拆了,就只能獨自面對輿論的洪水。
最后,事后復盤時,公關團隊必須推動老板建立 " 危機同理心 "。像愛康事件中,從十年體檢未發現癌癥到起訴當事人,全程透著對患者處境的漠視。公關團隊需要讓老板明白:公眾在這類事件中,憤怒的不是 " 體檢有局限性 ",而是 " 機構是否在乎我的健康 "。只有讓決策者跳出商業邏輯,代入用戶視角,才能避免下一次用 " 理性辯解 " 撞上公眾的 " 情感紅線 "。
說到底,公關不是 " 擦屁股 " 的工具,而是提前在老板與公眾之間架起的緩沖帶 —— 既要讓老板的表達不跑偏,更要讓公眾的情緒有處安放。
最后寫一句,站在這個角度來看,AI 暫時代替不了公關的工作,各位公關人可以暫時松口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