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這座擁有 389 年歷史的智識圣殿在 2025 年 5 月收到了愚蠢且冰冷的判決書。
據新華社 5 月 23 日報道,根據美國國土安全部當天發表的聲明,哈佛大學除了不能再招收國際學生入學外,哈佛大學現有的外國學生必須轉學,否則將失去合法身份。
根據美聯社統計,在哈佛 " 驅逐令 " 事件發生前,已至少有超過 4700 名國際學生和交流學者的合法身份被美國國務院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突然注銷,且人數仍在增長。美國國務院在上個月還直接取消了上千名留學生的學生簽證。
據悉,2024-2025 學年,哈佛大學共有 6793 名國際學生入學,約占該??側雽W人數的 27%,目前哈佛大學共有 9970 名國際學者。行政鐵幕割裂了哈佛三百多年的學術血脈,萬名國際學生及學者必須在身份失效前自尋出路。
自特朗普第二任期開始至今,美國政府通過凍結聯邦支持資金、給高校扣意識形態帽子等的方式打壓美國高校及學術界,已有超百所高校國際學生和應屆畢業生的合法居留身份被終止。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將學術交流政治化、將知識傳承工具化的短視行為,無異于在人類文明大廈的基石上鑿出裂痕。
1965 年《移民與國籍法》曾讓美國吸納了全球各國眾多頂尖科學家,這些科學人才的加持,也直接刺激了美國科技創新力量的興盛,進而為美國在二戰后經濟與軍事全球 " 一家獨大 "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今這項驅逐令卻像重演冷戰時期對 " 紅色滲透 " 的恐懼,只不過如今舉起的,是蓋著 " 國家安全 " 印章的鍘刀。
知識跨國流動的星火正在被澆滅,文化交流的脈搏瀕臨被斬斷,國際生們被迫收拾行囊四散回鄉,象牙塔已被意識形態的鐵幕籠罩,當學者間被迫用護照而非智慧對話,全球科學共同體正在經歷一場文明的急性失血。
自由市場的燈塔是否已成思想隔離區?知識全球化時代就此終結?
跨國知識流動從來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而是現代文明存續的根基,是文明演進的基因密碼,是創新生態的空氣與水源。從亞歷山大圖書館到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人類智慧始終在流動中迸發新生;從文藝復興時期阿拉伯學者保存的古典文獻回流歐洲彌補其文化斷層,到 20 世紀量子力學革命中各國科學家的思想碰撞,人類每一次認知躍遷都建立在跨越國界的思想交匯之上。
中國的《九章算術》曾廣泛傳播至日本、古印度、阿拉伯世界及歐洲;阿拉伯數字也從印度起源后經阿拉伯人傳播至世界各地,現今已是全球通用的數字表述方法;全球知識的跨界碰撞催生了歐洲文藝復興的曙光……這些跨越國界的智慧交融,構成了現代科學突破的底層邏輯。若將國際學生視為需要防范的 " 他者 ",無異于否定人類文明進步的原始動力。
當學術殿堂被迫成為政治博弈的棋盤,當人類智慧結晶被粗暴打上國籍標簽," 驅逐令 " 鬧劇正在抽干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其暴露的不僅是政策制定者的短視,更是對文明發展基本規律的公然背離。
學術自由與創新生態之間存在著精密的共生關系。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2024 年發布的《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的數據,2021 年美國工程學博士學位獲得者中,國際學生占比高達 60%。2023 年《美國博士學位調查》進一步顯示,工程領域博士學位中國際學生占比為 56%;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國際學生貢獻比例,2021 年的數據為 59%,2023 年已達至 62%,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從來源國的角度看,中國、印度學生占國際生主導地位,2023 年中國學生獲美國博士學位人數達 7,114 人(占國際生 37%),其中 90% 集中于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領域。
硅谷的傳奇故事里,安迪 · 葛洛夫從匈牙利難民蛻變為英特爾教父,謝爾蓋 · 布林在科學家父母帶領下從前蘇聯移民至美國,十幾年后創立谷歌……在硅谷,超過半數初創企業由移民創立或聯合創立。
2023 年諾貝爾獎得主名單顯示:美國科學家,特別是移民,成為了這一年的主力軍,在所公布的六名獲獎者中,有四位是移民,他們分別獲得了醫學獎、化學獎和物理學獎;據非營利組織美國國家政策基金會的一項報告顯示,自 2000 年以來,美國移民獲得的諾貝爾獎數量占總數的 40%,即 112 項諾貝爾獎中有 45 項由美國移民獲得。從 1901 年至 2023 年,移民在美國化學、醫學和物理學領域獲得的諾貝爾獎中占比 36%,總計 319 項中有 115 項由移民獲得。
在知識高度自由流動的當下,我們可以想象,在哈佛大學實驗室里,中國學生開發的算法正在優化美國醫療系統,印度工程師設計的芯片架構造福于全球數字經濟,高校實驗室的跨國團隊正在研發的腦機接口技術,多國科學家在聯合研發全球氣候模型……全球化時代的學術壁壘本質上是認知的自我設限,科學領域突破性成果無一不是跨越地理界限的產物。
當政策制定者用簽證限制切斷這條創新鏈條時,本質上是構成了一場針對人類知識公有性的制度性劫持,無異于閉關鎖國,他們正在摧毀的不僅是某個實驗室的研究能力、某個國家的學術聲譽,更是整個國家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的競爭優勢,以及整個人類探索未知的腳步。
歷史已經給出太多警示。中世紀教會焚燒異端典籍,換來的是歐洲思想長達百年的停滯;冷戰時期柏林墻的建立,阻斷的不僅是人員往來,更是東西德科技水平的均衡發展……
當某些政客沉迷于 " 美國優先 " 的政治口號時,他們或許忘了:在知識經濟時代,人才流動的方向就是財富創造的方向,歐盟 " 地平線計劃 " 吸引全球科研精英,新加坡國立大學打造亞洲學術樞紐,這些戰略舉措的背后,是對知識流動價值的清醒認知。
學術交流不該淪為政治籌碼,知識傳承不應被意識形態陰影遮蔽,即便是美國自身不擔心就此失去國家軟實力,但人類文明共同體的未來圖景卻不該就此蒙塵。當特朗普政府試圖用簽證政策構建新的知識藩籬,他們實際上是在自毀文明進步的根基。因為真正的科學精神,從來不會屈從于任何政治邊界。
當地時間 5 月 23 日,哈佛大學表示,已就美國政府對該校的國際學生禁令提起訴訟。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美國國土安全部 " 驅逐令 " 發布的當日,香港科技大學宣布,誠邀目前就讀于哈佛大學的國際本科生和研究生,及已獲得哈佛學位課程確認錄取的學生,到科大繼續深造。港科大表示,將提供無條件錄取、簡化的入學程序和學術支持,為有意向的學生提供無縫銜接的學習環境。大學將優先考慮快速錄取、學分轉換以及個性化支持,包括簽證協助和住宿等,以確保學生順利過渡;并已成立專門團隊,協助學生辦理錄取、學分轉換、住宿和簽證事宜。
港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指出,多元化能夠激發創造力和進步,已做好準備歡迎哈佛學生加入科大,為他們提供在各自領域蓬勃發展所需的資源和充滿活力的環境。
美國開始用鐵網封鎖知識,人類文明的火種反而將在更廣闊的荒原上燃燒。
在這個相互依存的時代,任何試圖用行政手段凍結知識文化流動的企圖,終將被證明是文明史上的逆流,那些筑起知識高墻的人,終將被永遠釘在歷史恥辱柱上。(本文首發于鈦媒體 APP,作者|馬金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