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互聯網江湖,作者 | 劉致呈
即將進入 8 月,奇瑞赴港 IPO 卻沒了動靜。
根據港交所的規定,IPO 申請的有效期通常為 6 個月,如果未在 6 個月內完成聆訊或上市,申請可能失效。
也就是說,2 月份遞交招股書后,奇瑞 IPO 的有效期僅剩一個月。
20 年前,奇瑞就曾經啟動上市程序,彼時因為與上汽的股權爭議,上市計劃很快夭折,隨后,奇瑞開始股份制改造,繼續謀求上市。誰想到,2007 年二次 IPO 遇上國際金融危機,再次上市失利。
此后,奇瑞汽車先后 6 次 IPO 未果,堪稱 "IPO 仰臥起坐大師 ",直到今年 2 月,奇瑞再向港股遞表。
" 奇瑞十年前就該上市了。"2022 年 11 月,奇瑞汽車董事長尹同躍曾對《財經》雜志表示。
IPO 似乎成了奇瑞的 " 執念 "。
對于 IPO 這事兒,尹同躍也定下了目標:2025 年完成企業上市是首要任務。
到現在,招股書遞交已有 5 個月,奇瑞年內 IPO 的目標還能達成嗎?
" 含電量 " 不足,奇瑞千億估值能實現嗎?
過去奇瑞 IPO 失敗,原因有很多,有股權爭議,有混改的影響,總之,IPO 這條路走得不容易。天眼查 APP 股權信息顯示,當前奇瑞控股持股奇瑞汽車 38.6%。
這波調整之后,奇瑞成立了國內業務事業群,下設星途事業部、艾虎事業部、風云事業部、QQ 事業部四大事業部。
調整完成,有券商對奇瑞 IPO 定價上調 12%。
僅僅是組織架構調整,就能讓券商上調 IPO 定價,可見市場對于奇瑞的 IPO 期望值有多高了。
其實相比于內部調整,市場更為關注的一個點是估值。
中金公司預測,奇瑞上市后估值或達 1200 億 -1500 億。而有知情人士表示,奇瑞可能會獲得 1000 億元人民幣估值。
從國內頭部汽車廠商的銷量和市值來看,奇瑞要想達到 1500 億元人民幣的估值,可能也并不容易。
原因在于,奇瑞業績里的" 含電量 " 不足,市場可能對高估值不買賬。
對比長城、賽力斯、廣汽、吉利、比亞迪、長安等幾家車企的新能源車銷量占比,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 含電量 " 越高的車企,二級市場的估值也會水漲船高。
比亞迪自然不用說,年銷 400 多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 100%,市值 1 萬億;
吉利汽車,年銷 217 萬輛車,新能源占比 40%,市值 1700 多億港元;
賽力斯年銷量 49 萬輛,新能源汽車占比 85%,市值 2100 多億元
廣汽集團銷量 200 萬輛,新能源占比 22%、市值 760 億;
長城汽車,年銷 123 萬輛,新能源 26.09%,市值 1800 多億。
長安汽車,年銷 260 萬輛,新能源占比 27. 37%,市值 1200 多億。
根據招股書披露的數據,奇瑞年銷量 260 萬,新能源滲透率為 22.41%。
對比年銷量來看,奇瑞的體量與長安汽車相當,新能源滲透率則與廣汽相當,如果用相對估值法來看,參考比亞迪 25 倍 PE、長城 18 倍 PE,考慮到奇瑞的新能源業務短板,給 12x PE 的話,對應的估值在 1500 億左右。
如果用 DCF 模型給奇瑞估值,假設未來五年營收 CAGR 15%、凈利潤率在 6%~7%,永續增長率 3%,那么合理的估值區間,可能在 750 億 -900 億之間。
但無論哪種估值方法,新能源溢價不足,始終是奇瑞 IPO 的一個 DEBUFF。
這三年,奇瑞的燃油車營收占比分別,75.9%、87.8% 及 74.8%;相對應的,新能源汽車營收占比只有 13.2%、4.9% 以及 16.0%。
什么意思呢?
新能源最快的幾年,奇瑞新能源業務占比只提升了 3%。
要知道,這幾年間,國內市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首次突破 50%,新能源汽車市場銷量迅速增長。
奇瑞可能錯過了這十年以來最大的一波國內市場增長紅利。
反映到乘用車毛利率上,奇瑞從 2022 年的 13% 到 2024 年增長 14.7%,毛利率僅僅提升了 1.4%。
換句話來說,這幾年奇瑞的沖高戰略可能并不完美。
直觀地反映在業務上,星途、星紀元沖高可能效果不佳。
看數據,2024 年,星紀元系列在內的星途品牌總銷量為 14 萬輛,同比增長 12.3%,月銷 1 萬輛,是個難以跨過去的門檻。有汽車行業分析師透露,新能源品牌能不能成功,1 萬輛是個生死線。
也許你會問,既然奇瑞高端品牌失利,可為何 2024 年奇瑞新能源營收占比率還增長 3%?
答案在于,真正接過奇瑞沖高接力棒的是智界。
根據懂車帝公布汽車銷量數據,近一年智界 R7 的銷量為 6.6 萬輛,智界 S7 的銷量為 1.8 萬輛。
可以說,在國內市場,智界以一己之力撐起了奇瑞的高端化。
去年 4 月,尹同躍曾表示:" 中國要想造好車,離不開華為。"
但現實是,奇瑞要造好車,不能只靠華為。
根據懂車帝的數據統計,2025 年,智界 S7 只在 1 月銷量(零售)突破 1000 輛,2 月到 4 月的銷量分別只有 832 輛(零售),962 輛和 565 輛(零售)。
賣得好一點的智界 R7,6 月份的批發量也只有 1903 臺。
長期來看,智界品牌的熱度不足以維系奇瑞在高端市場的份額,而奇瑞自身主打高端市場的品牌尚未穩得住心智。
奇瑞沖高這么難,原因有很多。
比如前面提到的錯過新能源紅利,再比如多方向的嘗試,導致產品線太復雜。
汽車行業,品牌戰線鋪得太大,越是貪多嚼不爛。你看特斯拉、小米,不都是兩款核心產品打下了天下?
產品之外,渠道也是原因之一。
新能源品牌大多數是自營,而奇瑞等車企,還是停留在上渠道個時代,變革渠道壓力越來越大。
過去對于汽車品牌來說,自建渠道是增加經營成本。
但現在,比亞迪在搞直營,新勢力也在搞直營,重新梳理渠道,當渠道的服務水平提升了,自建渠道其實也是一種 " 無形資產 "。
華為當初為什么能切入汽車產業?其中遍布全國的渠道門店是一個很重要的銷售資產。
對于重決策的消費品來說,好的服務本身其實就是一種資產。
接下來,渠道問題能不能解決,就看奇瑞內部有沒有真正能站出來的牛人,能帶來一波真正意義上的變革了。
海外市場 " 點石成金 ",奇瑞 IPO 打出 " 底牌 "
雖然含電量不足,但看完這份招股書,不難發現奇瑞業績表現并不差,甚至頗為可圈可點。
從 2022 年到 2023 年,奇瑞年利潤增長率近 80%,營收從 926.18 億增長到 1632.05 億元。
僅僅 2024 年前 9 個月,奇瑞汽車營收 1821.54 億元,利潤達到 113.12 億元,前三季度的業績其實已經超過了 2023 年全年。
業績如此出彩,海外業務立了大功。
招股書數據顯示,2022 — 2024 年,奇瑞在海外市場的銷量分別達到了 45.1 萬輛、93.7 萬輛和 114.5 萬輛,占集團總銷量的 36.6%、49.8% 和 44.0%。
如果從單車例如的角度來看,奇瑞單車利潤近 1.6 萬元,比長城、吉利、比亞迪都高。
核心就在于海外市場。2024 年,奇瑞出口賣了 100 萬輛,賣出了我國汽車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
但奇瑞在海外能一直增長下去嗎?
我們不妨推演一下,如果把時間線拉長,未來奇瑞在海外市場可能會面臨兩種局面。
第一種,關稅問題談妥了,出海會成為各家車企的新增長方向。
也就是說,可以預見的未來,海外市場的紅利終有一天會消失的,面對豐田、本田奇瑞能打,可比亞迪、吉利終歸都是要出海的。
奇瑞必須問自己的一個問題是,那些在國內市場打不過的品牌,到了海外市場就能打得贏嗎?
對于汽車品牌出海,我還是那個觀點,國內市場就是個練兵場,國內打不過,海外防線的崩塌,恐怕只是時間問題。
第二種:關稅談崩了,全世界都互相對汽車產業征關稅,海外市場的高利潤時代結束了。
當然,得益于國內市場的產業鏈、人力成本優勢,海外業務可能還會有一個相對不錯的毛利率,但是到那時,毛利率水平還能像過去三年一樣嗎?
恐怕很難。
綜合來看,當前海外市場的競爭不確定性仍存,再疊加新能源估值溢價不足,在這個時候執意赴港上市,未必是最優解。
一來,港股新能源汽車并不少。
理想、比亞迪、零跑都在港股上市,而且港股投資者高度重視車企在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和混動技術及智能駕駛領域的布局。
這些都是奇瑞相對薄弱的領域。
典型的比如 800V 高壓平臺,奇瑞直到 2024 年 9 月才有量產車型上市,遠落后于新勢力。
再加上,奇瑞在研發上的投入有限,可能進一步加劇技術上相對劣勢。招股書顯示,2024 年 1 — 9 月,奇瑞的研發支出為 65.53 億,2023 年是 66.64 億元,而比亞迪研發費用為 312.45 億元,吉利也有 103 億。
如果技術投入不足,那么未來隨著燃油車需求進一步滑坡,車企的競爭劣勢可能會被放大,進而可能影響資本市場定價。
二來,時機不對。
眼下,國內市場價格戰還未分出勝負,資本市場恐怕也很難給一個好的定價。這時候,單講一個海外業務高毛利的故事,恐怕難以讓市場信服。
作為國內幾家主要車企之一,有著兩百萬輛銷量規模的奇瑞不是沒有上市的實力,只是,是不是非要為了一個執念,在此時上市,可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在國內市場,越是有能力打價格戰的車企,越是實力強勁。
打價格戰的本質,一是打技術儲備,二是打降本能力。這兩者可能都不是奇瑞最擅長的。
前陣子,尹同躍在 2025 中國汽車論壇上說:" 在國內,我們打不還手罵不還口。"
關鍵不在于 " 還不還手 ",而在于,面對高烈度的 " 技術戰、成本戰 ",你有沒有還手的能力。
懂車帝銷量榜數據,星紀元 ES。6 月份銷量 2000 多臺,星紀元 ET1907 臺,與華為合作的智界 R7 ,6 月銷量 3000 臺出頭,智界 S7 不超過 500 臺。
高端新能源市場,奇瑞增長可能還是缺乏后勁兒。
奇瑞不是沒有反思,尹同躍也曾總結: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是 "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
市場是理性的,反思之外,恐怕還得拿出更多實際行動。
對于這次 IPO 所得的資金,奇瑞表示將用于新能源相關技術研發,以及下一代汽車核心技術能力。
接下來,奇瑞能不能憑借技術能力反超,成為下個造車界下個時代的強者,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