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的理想 i8 上市發布會上,播放了一條理想 i8 和重卡對撞的測試視頻。
對撞的對象是東風柳州汽車有限公司旗下的乘龍卡車,重達 8 噸,而理想 i8 在 2.6 噸左右。
反觀另一邊,重卡駕駛室與貨箱脫離、車輪彈起,慘不忍睹。
但因為重卡戰損不嚴重,關注的人明顯少一些。
隨后其高管又在社交平臺上接連發聲,表示可以直播復測。
以及最關鍵的,到底是不是理想刻意設計的造假,還是這重卡真的質量不行?
首先是第一點,關于速度問題,大家下意識以為理想 i8 是 100km/h 的時速沖上去的,其實并不是。
理想 i8 是以 60km/h 的速度與 40km/h 的重卡完成正面碰撞,兩車是相對速度能達到 100km/h。
這個速度有多恐怖呢?
美國公路安全保險協會(IIHS)有針對乘用車與大型車輛正面碰撞的測試,但這類測試最難的通常是以正面偏置碰撞的形式進行的。
其中," 乘員側正面 25% 偏置碰撞 " 是目前關于被動安全碰撞測試中最嚴苛的一個項目,全世界所有的碰撞測試機構中僅僅只有兩家在做,那就是中保研和 IIHS。
也就是模擬車輛前端一側與卡車車頭或者其他固定物體發生碰撞,測試速度為 64km/h。
但當另一頭同樣是以 40km/h 移動的車輛時,初中物理及格的朋友就能根據動能公式 E=1/2mv 算出相對速度增加 67%,但因能量與速度平方成正比,導致能量增加 178%,碰撞能量接近 3 倍于撞靜止車。
當然,這是一個非常非常簡單且粗糙的計算,只是用來給大家做個理解示意。
理想這次在前置條件上做了取舍:碰撞角度上,沒有上最難的偏置碰撞;而在速度上,則是主動上了難度。
不過根據過往的新聞來看,理想可能是選取了一個自己車主真實遇到過的事故場景,倒也無可厚非。
第二點,關于大家質疑在正面碰撞里能把重卡撞得駕駛艙與貨箱脫離,這到底是理想 i8 功力了得,還是重卡本身自愿 " 低頭 " 的?
由于大多數重卡采用的是非承載式車身,即駕駛室和貨箱 / 底盤都是相對獨立的模塊,駕駛室是固定在車架上,而貨箱則大多直接剛性連接在大梁上。
這樣子只需要苦一苦司機,畢竟乘坐感受和舒適性不好,但保障了車身強度和載重能力。
在正面碰撞時,由于駕駛室和底盤不是剛性連接,是會發生脫落,但跟斷裂還不是一回事,只是慣性前翻,得賴牛頓。
實整個撞擊的過程,因為車型有高度和重量差異,兩個車的碰撞受力特征是有明顯不同的。
尤其是質量的巨大差異會產生不同的加速度,車輛運動姿態的差異也會非常明顯。
即便按照最樂觀的假設,高中物理及格的朋友就能根據理想 i8 碰撞前速度為 60km/h,帶假人和設備的車輛有個 2.7 噸,那碰撞中的平均沖擊力根據沖量定理 F=I/t 粗略計算,碰撞瞬間沖擊載荷也會達到驚人的 90 噸以上。
只要在最終碰撞過程中,卡車受到的反作用力大于卡車自身的重力,就有可能出現起跳現象。
從最后卡車車架前端整體基本保持穩定,駕駛室結構完整無變形、車門可以正常開啟就能看出,卡車和理想 i8 一樣,也并沒有什么質量問題。
不過,你要說理想在這件事中處理的一點問題都沒有,那肯定也不是。
關鍵還是在于測試信息的不透明,比如重卡的駕駛室鎖止情況展示,撞擊的角度和時機,貨箱的載重情況,包括關于這次測試背后的數據解讀,可以設置一個環節和大家交代清楚,而不是簡單地用一個撞擊的畫面一筆帶過。
這些問題,希望理想在后續的直播測試里都能完善起來。
寫在最后
其實這件事說到底,是大家對于對新車不一定關注,但對新車搞碰撞測試,肯定關注。
比如 IIHS 最出名的 " 卡車鉆撞測試 ",但它的測試對象并非后方乘用車,而是對前方卡車下護板結構安全性的測試,變量是前方被撞擊的卡車。
通過用同一型號的乘用車分別撞擊不同卡車的下護板結構,來驗證不同卡車的車尾、車側兩處下護板結構,對后方車輛追尾碰撞時的安全性影響。
IIHS 此項碰撞的形式,除了 30% 重疊之外還有 50% 重疊以及 100% 重疊。
還是那句話,我們對于這些碰撞測試結果越關注,車企才在安全性上越不敢偷懶打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