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硅谷 101
7 月 18 日,市場監管總局再次約談美團、阿里、京東,要求 " 進一步規范促銷行為,理性參與競爭 "。
這背后,是白熱化的千億外賣鏖戰。僅 2025 年第二季度,美團、阿里、京東在外賣戰場狂燒 250 億,阿里全年補貼預估高達 410 億。而這場被瑞銀斥為 " 懦夫博弈 " 的資本廝殺,正引發市場的冰冷回應:三巨頭股價持續下探。
本篇文章我們來深扒外賣大戰的底層邏輯:為什么偏偏是現在開打?燒錢何時是頭?誰能笑到最后?國際投行想看到巨頭把錢投資更有潛力的未來市場,而這場外賣戰是否拖慢 AI 布局?
01 外賣大戰為何現在開打?巨頭們的邊界擴張
為什么是現在開打?最核心的原因是,舊有的增長點都已經做了,巨頭們都需要把自己的邊界再往外擴一擴,才能獲得新的增長,但這一擴,就開始有了交叉。
根據瑞銀的報告,一邊是零售巨頭,美團開始將它的即時零售覆蓋范圍,從外賣擴展到非餐飲類,比如美團已經跟美的、小米、名創優品等品牌開始合作,還第一次參與了 618 的促銷活動。
另一邊的電商巨頭們,也開始往外賣上擴,他們打的算盤是,希望把外賣做成流量入口,因為它高頻,來把消費者留在自己的 App 里,再去買別的東西。
特別對于京東來說,京東現在最發愁的就是 DAU 不夠,高盛研報里的這幅圖顯示,京東的獲客成本非常高,幾乎是拼多多的 2.5 倍。在京東 2024 年的營銷支出中,有三分之二是用來獲客的。所以京東切入外賣,一個核心目的就是增加主站流量。
美團當然要防御反擊,除了跟進補貼之外,高盛還很看好美團做的浣熊廚房:美團來把一堆小飯店集中在一起,做一個標準化的廚房,一起用標準的設備、保證比那些小作坊干凈,標準化出餐,甚至還能通過直播廚房畫面,來讓用戶心安。商家負責做飯,騎手們就在門口等著,這樣就省去了騎手滿城跑來跑去取餐的成本,可以說是中央廚房的外賣版。
所以摩根大通就發出了那個全市場的疑問:這樣燒錢值得嗎?
02 瑞銀認為燒錢不值,損失 AI 機會成本
從現金來看,最能打補貼戰的是阿里。阿里在 2025 財年,擁有 800 多億人民幣的自由現金流,有 4000 多億人民幣的現金及短期投資,這使得阿里有最充足的彈藥。相比之下,京東的現金及短期投資不到 2000 億人民幣,美團差不多是 1600 多億。
并且瑞銀說,現在大家逐漸陷入了 " 懦夫博弈 ",誰要是先認輸,就會導致前期投入都打了水漂,這就導致所有人都會繼續競爭,這種白熱化的程度恐怕會持續到雙十一。
那么,這樣燒錢到底值不值?瑞銀就認為不值,因為外賣和即時零售市場,是一個苦哈哈的市場。瑞銀和很多投行對這一市場規模的預測相近:3 年后可能會翻倍到 1.5 萬億人民幣,占整個電商市場的 10%。
如果頭部的這三家公司,占據了 80% 的總市場份額,由于它不是由一家壟斷,所以競爭始終存在,消費者始終會對價格敏感、會去跨平臺比價,瑞銀認為差不多只會維持在 2.5% 的營業利潤率,那么整個市場實際的利潤約 300 億人民幣。這點利潤相比于現在的投入,很明顯不太值得。
但根據很多媒體的報道,這次的外賣大戰中,爆單最多的似乎是奶茶店,而不是所謂的即時零售領域,甚至出現了美團、阿里、京東股價齊跌,但霸王茶姬、茶百道、古茗、蜜雪冰城這些奶茶股大漲的奇景。
當然,還有一個沒有計算進去的價值:平臺們可能會接受更低的利潤率,并且把對外賣的投資當成市場策略的一部分,這些經費應該算在市場營銷費用的頭上,是對提高用戶活躍度和減少市場份額流失的進攻與防御。
這幅圖就是以今年 1 月 1 日作為基準,隨后阿里因為 AI 而大漲,但又因為外賣戰而回落。
很多投行都更希望企業將寶貴的資源,投入具有巨大增長潛力的市場,比如 AI,而不是在外賣或者說即時零售領域去燒錢。
反觀美國的科技巨頭們,都在 AI 上瘋狂卷資本投入,一個熱詞就是 AI Capex(AI Capital Expenditure,人工智能相關的資本支出)。微軟宣布了 2025 年,對 AI 要投資 800-900 億美元,也就是 6000 億人民幣左右;Meta 則是 600 億美元,谷歌是 750 億美元,亞馬遜是 1000 億美元。
所以這四大巨頭的 AI Capex 總額,達到了驚人的 3200 億美元,比去年增長了 39%。而這個級別的資本支出,占到了這些科技大廠 22% 的平均收入比例。摩根士丹利就說,因為股價的下跌,現在阿里已經成為了全球 " 最便宜 " 的人工智能相關股。
03 高盛如何預判終局?三種可能皆是美團領先
話雖如此,現在外賣戰況,也深深影響著這些巨頭的市值。那這場仗這么打下去,最終會打成什么樣?高盛給出了對最終戰局的預測,就是下圖中的這三種情況。
不過美團也需要為這場防御戰付出很大代價,高盛預測美團外賣每單的息稅前利潤會降到 7 毛錢人民幣,而即時零售業務直接降到 0。長期來看,也就是到 2027 年之后,兩者才會恢復到 1 元人民幣。
當然阿里也會為這樣的進攻付出代價,外賣每單的息稅前利潤降到 -1.9 元人民幣,長期也只能提升到 0.4 人民幣。
不過不管哪種情形,美團和阿里都無法回到最初 7.5 : 2.5 的雙寡頭格局,京東還是成功嵌入了這個市場。但對美團有利的是,因為它沒有電商業務,即時零售對于美團來說就是 100% 的增量業務。而對阿里和京東來說,這些即時零售的訂單,多多少少會分散一些原本屬于電商的業務,比如即時零售的 GMV 里,一半以上是食品飲料、煙酒、日用品,這些也基本上是傳統電商的重要品類。而沒有電商包袱的美團,也就意味著更少的內部組織摩擦。
以上,就是高盛的預測,當然也有很多朋友說,高盛經常是反向指標。所以你們信不信它的判斷?歡迎在我們的留言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