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在杭州運河文化發布中心,筆者見證了零跑第一代 C11 的發布。
那是一款出人意料的產品:用不到 20 萬元的價格,把四驅、三聯屏、8155 芯片、長續航統統塞進車里,在彼時的新勢力圈子里,C11 像是一個 " 技術刺客 ",讓人記住了零跑這家不善言辭卻工程味十足的公司。
四年后,日前,筆者又回到了同一個發布廳。C11 依然是主角,零跑卻已變得不再低調。
發布會現場一連講了五個 " 故事 ",產品力升級的幅度不輸換代,甚至連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朱江明的微信頭像,這四年都沒換,始終是一張 C11 的照片。對零跑來說,C11 不是一款車那么簡單,它更像是品牌自我定義的 " 封面 " ——承載著自研信仰、工程師情懷和產品哲學的集合體。
而如今這張 " 封面 ",又被他重新畫了一遍。
新款 C11 并沒有重造架構,也沒有改名 Pro 或 MAX 來偽裝成換代,它依舊叫 C11,卻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技術升級:800V 高壓平臺、碳化硅電驅、640 公里續航、AR-HUD、LEAP 3.5 架構、激光雷達高階智駕……一套只在 30 萬元級電車中見到的配置清單,被零跑塞進了 14.98 萬元起售的中型 SUV 里。
在很多車企將技術力作為發布會關鍵詞,但實際只更新 Logo 或車燈的當下,零跑的這次更新顯得非常用力:它不是為了改款而改款,而是一次對平臺能力的集中交付。
朱江明說:" 我們所有的 3C 產品都可以在一夜之間換裝,把最先進的裝備都武裝上去,而且成本可控。" 他說這句話時神情平靜,卻分量十足——這背后,是零跑十年來堅持全域自研的積累成果,以及電驅、三電、智駕、座艙高度集成之后,最終釋放出的速度和效率。
而零跑汽車副總裁曹力也直接給出成本邏輯:" 我們是以最大的品價比來推薦給用戶,而不是為了推高配。" 一句話,概括了零跑的產品哲學:不是讓用戶花冤枉錢,而是盡可能提高 " 質價比 "。
如果說 2021 年 C11 是一次初出茅廬的嘗試,那么 2025 年的 C11 則更像一張 " 成績單 " ——它展示的不是一款新產品,而是一個團隊、一套架構、一種哲學的沉淀結果。
從長征到解放:零跑十年,用成本走出性價比陷阱
在 C11 這張 " 成績單 " 背后,是零跑過去十年持續投入的結果。
幾年前,這家曾經新勢力并不被看好,它也沒有依靠資本風口或情緒價值完成突圍,而是用一套幾乎 " 偏執 " 的工程師邏輯——全域自研、模塊復用、平臺迭代——走完了從造車新人成長為年銷幾十萬量級車企的路徑。
朱江明在交流中把零跑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他說:" 當零跑 IPO 的時候,那個時候是走完了 25000 里長征,我們已經到了陜北,到了延安。從今天十周年的來看的話,零跑已經又走入了新的階段,已經開始不虧損,接近平衡的狀態。我們已經完成了抗日戰爭,接下來就是要進入解放戰爭,如果解放戰爭也能獲勝的話,那零跑就走出來了。"
而能支撐起這套打法的,是零跑極強的成本控制能力。這套能力并非簡單的規模攤薄,也不單純依賴供應商砍價,而是依靠自研與集成帶來的降本。
曹力解釋道:" 我們 65% 的成本是自研,如果你外采供應商的話,這 65% 最起碼是 15% 的毛利,65% 乘 15% 就是 10%。這 10% 就是你要硬性加上去的成本。現實當中跟我們 C11 同樣配置的車型價位,應該在 20 萬到 25 萬左右。" 換句話說,零跑的成本優勢是技術打下來的。
這一點,朱江明也做了明確闡述:" 如何控制成本,我覺得更多是解決方案,你要不斷地靠你的創新、你的組合集成,才可能讓你的成本每一天都有變化,而不是說去跟供應商議價。因為議價永遠是有限的,最終還是靠你自己的能力和創新來獲得這種成本優勢。"
也正因此,零跑能夠用 " 不漲價 " 的姿態做加量升級。像這次新 C11,標配了 800V 碳化硅平臺、全新智駕系統、AR-HUD、21 揚聲器。但高配價格只比上一代略有提升,甚至在某些配置上更低。這是一種典型的 " 成本定價模型 " 下的產品升級路徑,也是工程師文化最清晰的體現。
在價格戰橫掃行業的 2025 年,零跑沒有盲目入局,也沒有高舉高打喊口號,而是通過一次有節制、有體系、有算賬邏輯的 " 中期改款 ",穩穩地將 C11 的價值向上推了一層。
工程師的執念:自研的邊界與成本的極限
在零跑的產品詞典里," 自研 " 不是用來做發布會包裝的字眼,而是一種深入細節的技術執念。
舉個例子,新款 C11 最大的變化之一,是 AR-HUD 的全面自研和量產落地。從實際體驗來看,HUD 亮度足夠、清晰度優秀,導航信息、速度與 AR 圖像形成了良好的視覺融合。
朱江明評價說:" 今天中午已經是夏天最猛的陽光下,我們的 HUD 非常清晰,亮度足夠,細膩度也足夠。除了普通顯示速度以及導航信息以外,還可以在 HUD 上放電影。"
曹力則透露:" 我們可以說得上是劃時代的一個 AR-HUD,亮度、清晰度這些我覺得都是比現有的這些車廠都要好,更重要的是它跟眼睛匹配的程度夠不夠、會不會疲勞、夠不夠清晰。"
而對于這套 HUD 系統,零跑研發了多年。朱江明坦言:" 我們現在也增加了一些策略,就是說高附加值的零部件我們有能力就自研。" 他認為,自研的前提是 " 成熟 + 規模 + 成本可控 ",而不是盲目推行技術全棧。
這與其在智駕芯片上的選擇形成了鮮明對比。
曾幾何時,零跑確實自己做過一款 AI 芯片—— " 凌芯 01"。那是與大華合作的產物,是時代與資源的權宜結合。但如今面對激烈的芯片戰局,比如英偉達、高通、地平線、黑芝麻……零跑選擇收手,回歸產業鏈分工合作。
朱江明對此看得很清:" 研發智駕芯片,我數了一下有 12 個廠家,將來就算全部 1000 萬臺,每一家 100 萬片,每一顆可能要十個億,所以我覺得零跑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產品做好找合作。"
這句話聽起來務實,但也透著某種冷靜的戰略定力——零跑并不否認自研的重要性,但也不迷信全棧掌控的魔法。對它而言,自研的終極目標是構建產品的系統能力,而不是炫技或者資本故事。
出于對行業節奏與用戶需求的獨立判斷,這種工程師式的清醒也體現在智駕方案上。
曹力回應了外界關于 " 零跑智駕差一口氣 " 的評價:" 說實話,這么多廠商講高階智駕的,大部分還是在高架高速上用得比較成熟一點。但是高架高速的功能,零跑的車也不差,功能也很好。"
他進一步強調:" 我們在 ADAS 這一塊,之前走跟隨性的策略。但是后面我覺得我們非常有信心說這款車也做到了第一梯隊。"
朱江明則進一步補充:" 我認為目前沒有誰的智駕在盲測里是絕對優勢,零跑在智駕方面的優勢,是綜合解決方案的整合能力,這個基礎之上,我們的成本一定能做到業界最優。"
換句話說,零跑造的不是最驚艷的智駕,而是最好落地的智駕。它沒有什么噱頭,而是以合理成本、可控體驗、快速上車的方式,完成技術閉環。
在智能化軍備競賽愈演愈烈的當下,這種邏輯顯得甚至有些樸素——但它也恰恰解釋了,為什么零跑可以在看起來并不突出的宣傳下,靠 C10、C11、C16 等主力車型穩定拿下銷量,穩定提升毛利。
" 我們是最會算賬的技術宅。" 如果要給零跑的產品體系貼一個標簽,也許可以這樣定義。
銷量、渠道與國際化:從龜兔賽跑到一張張 ABCD 牌
在智能電動車這場持續了近十年的淘汰賽里,零跑從來不是跑得最快的那一批。但它還活著,而且跑得越來越穩,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
2024 年,零跑全年銷量達 14 萬輛左右,到了 2025 年上半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 22 萬輛,同比增長超過 145%。在新勢力品牌中,它成了少數幾個在去庫存寒冬中逆勢增長的公司之一。
朱江明對此有著清醒的判斷:" 我們今年上半年銷量已經公布,是 22 萬輛。一般來說上半年完成 40% 已經算很好了,所以我們還是抱非常樂觀的態度。今年可以完成我們去年提出的 50 萬 + 的銷量目標。"
而被問到零跑是否已脫離生死危機時,他直言不諱:" 如果不能夠快速的增加你的銷量,讓你的盈利能力更強,你的市場的占有率更高,那你可能就很危險,我們剛剛才止血,略有盈利,還在盈虧的平衡點的邊界線上。"
換句話說,現在的零跑,還遠未 " 松口氣 ",而是進入了從活下去到拼增量的沖刺階段。
為了支撐增量,零跑的產品體系也正在加速拓展。從最初的 T 系列,到如今覆蓋 C10、C11、C16 的 3C 產品,再到即將在 2025 年下半年和 2026 年落地的 A、B、D 系列車型,零跑正在 " 發完整一副牌 "。
朱江明形容說:" 接下來,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年底,我們的 ABCD 的車型都會陸續地補齊。上次有一個投資人問我,未來會怎么樣?我一直說零跑現在才打了兩張牌,明年我們有好多牌可以打。"
也正因如此,零跑的增長從未寄希望于某一款爆款,而是希望 " 打一個成一個,每一款都逐年增長 "。朱江明說得很明確:" 我們要打一個成功一個,每年逐步地去提升每一款產品的競爭力,讓它成為那個價格段的明星。"
在渠道建設方面,零跑沒有盲目大規模擴張,反而選擇了收縮與優化并行的路徑——一邊減少此前商超型輕資產網點,集中資源發展投資能力更強、服務體驗更完整的城市 4S 店;另一邊減少經銷商數量,提升區域控盤能力和渠道效率。
" 我們更多地開這種 4S 店,就是在汽車城里面更多一些。原來的一些商超等地方,因為那里展示的時間比較久,對品牌已經了解了,所以慢慢減少,我們也在優化整個渠道結構。" 朱江明說。
而最令人關注的是,零跑的 "ABCD 計劃 " 并不只在中國市場進行。2025 年上半年,零跑出口海外 2 萬余輛,占總銷量近 10%。雖然占比尚小,但海外市場已經成為其 " 第二增長引擎 " 的雛形。
這種穩中求進的外擴節奏,與零跑在國內的發展路徑如出一轍:不搶風頭,不堆表面,而是用體系能力一步步推進。
就像朱江明說的:" 我們一直是烏龜,一步一個腳印。" 如今看來,這只烏龜已經開始有節奏地加速,雖然慢,但不慌。
當零跑開始講 " 故事 ",大概是它新的開始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零跑是不講故事的。
它習慣用參數表達誠意,用自研對抗質疑,用技術兌現性價比。哪怕行業已經進入品牌敘事、智能化競賽的新階段,零跑依舊固執地相信," 產品力就是傳播力 "。
但當它終于開始講 " 故事 " 時,反而讓人意識到:這家技術導向的公司,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它開始意識到,真正的品牌,不只是把車造好,還得讓別人愿意聽、聽得懂、記得住。
這背后不是路線的切換,而是能力的進化。一個不講故事的公司,可能活下來;而一個能把自己的技術、價值、理念講清楚的公司,才可能走得遠。這對零跑來說,并不意味著放棄理性,而是它開始學會用情緒去承接理性成果,讓 " 工程能力 " 成為 " 市場共識 " 的轉變。
這也是中國新勢力車企成長中的普遍命題——從技術突圍,到產品突圍,再到品牌突圍。這個過程很少一步到位,大多數都是在試錯中找路徑,在焦慮中補課。
零跑走得慢,但路徑清晰,也因此顯得格外真實。
而這,大概就是它區別于別人的地方。(本文首發于鈦媒體 APP,作者|李玉鵬,編輯|李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