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表外表里 ,作者 | 楊曉慶 譚鳩云 張玲,編輯 | 曹賓玲 嚴貝貝
電商最新財報季后,軟銀近乎 " 清倉式 " 減持阿里,段永平管理的基金也賣出阿里、重倉拼多多。
這和兩家公司當下 " 一進一退 " 的態勢,截然相反。
最近一年,阿里凈利潤增長曲線 " 旱地拔蔥 ",拼多多則拐頭直下,二者差距一步步拉大,八個拼多多才能掙出一個阿里。
資本市場也上演類似 " 剪刀差 ":一年前,阿里眼看著拼多多搶走 " 電商一哥 " 位置;如今,又輪到拼多多仰望幾乎 2 倍市值的阿里。
一進一退,顯而易見。
但商業發展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正如去年今日,哀嘆 " 阿里走下神壇 " 的人,持票至今將賺取近 50% 的收益,現在不被看好的拼多多,或許也能在時間里釀出美酒。
反之,此刻取得階段性勝利的阿里,也有概率像曾經春風得意的拼多多一樣,將來轉入低調。
在電商江湖里,企業 " 進 " 與 " 退 " 的狀態改變,讓行業主旋律從來都是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
那么,進退之間是否有規律可循?這又是否會影響企業的長期價值呢?
不同的 " 進退哲學 ",寫在公司的基因里
同樣是出海,阿里國際把支付寶、菜鳥、阿里云等兄弟業務一并帶了出去,走 " 大而全 " 路線;Temu 卻 " 輕裝上陣 ",不建物流、不做支付、不搞內容,專注賣貨。
拼多多無論是從前的百億補貼,還是當下的農研專項、電商西進,始終圍繞 " 做大做強電商 " 下功夫。
而路徑的分化,也導致兩家公司辦事風格大不相同。
阿里打仗,往往是 " 三板斧 " ——戰略定調、小目標插旗、自上而下的 OKR 體系壓陣,先把拳頭揮出去。
拿 AI 來說,吳泳銘宣布 " 用戶優先、AI 驅動 " 戰略后,蔡崇信轉頭立下 " 三五年內所有業務注入 AI" 的軍令狀,各 BG 考核表上隨即多出了 AI 這道必答題。
比如 2024Q2,正在海外攻城略地的 Temu,突然將美區每月廣告預算腰斬,導致其在亞馬遜 Prime Day 期間流量份額下滑 14%,部分品類銷售額環比大跌 27%。
狠起來連自己都 " 砍一刀 ",是因為海外廣告成本指數級增長,眼看著回報跌破盈虧平衡線,Temu 立即按停 " 廣撒網 " 式投放,重構流量漏斗以節流。
僅僅一個季度,其廣告支出效率(GPM/ 千次曝光銷售額)就從 34 美元回升至 51 美元,幾乎媲美 " 快消迭代先鋒 "SHEIN。
把阿里和拼多多放在類似的處境下,比如攻克了一個戰略高地,面臨下一步抉擇:
電商鼎盛時期,阿里就判斷 AI 將引發一場深遠的產業變革,重投云計算與 AI 平臺。如今,阿里云收入連連增長,AI 產品連續 7 個季度三位數增速狂飆;
在本地生鮮這個互聯網新流量入口和下沉藍海,多多買菜與一眾大廠、小廠貼身肉搏,以絕對低價與 " 輕投入 ",成為頭號玩家。
結果是,阿里向左、拼多多向右:
阿里將繼續 " 豪賭 AI",未來三年再投入超 3800 億元,規模超過去十年總和;
拼多多則立刻從 " 搶份額 " 轉向 " 控虧損 ",如調品類、調高價、減補貼等,以單量換取利潤。
這樣的分化與賽道本身特征有一定關系,但也直觀反映了兩家的取舍之道。
阿里不惜犧牲短期利潤,利用現有優勢構建新增長曲線,求 " 勢 ";而拼多多則是 " 資本效率優先 ",既不追求生態閉環,也不盲目擴張邊界,埋頭賺錢,講 " 本 "。
可以看到,近幾年拼多多的凈利率總是比阿里高。
阿里的撤退,不是簡單抽身,而是生態體系 " 牽一發動全身 "。以社區團購為例,淘菜菜收縮時,采取了先砍冗余倉網、再淘汰區域低效網點、最后重組業務的 " 三階段式 " 溫和收縮。
彼時本地生活領域競爭已呈白熱化,后來者幾乎無解。更何況拼多多容易被餐飲商家詬病 " 低價內卷 ",下沉市場也處于教育階段,怎么算都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違背盈利初心,其選擇不做消耗戰,快準狠撤退,明顯的 " 清算師 " 風格。
不僅是 " 退 " 的姿態不同,在決定何時收縮這件事上,兩家也各有一桿尺。
"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 的阿里,決策時會聽取多方意見,希望在平臺、商家與用戶間尋找平衡。比如,淘寶聽取商家反饋,不只以低價分配流量," 僅退款 " 也不一邊倒向消費者,給商家留申訴通道。
而拼多多面對商家對 " 僅退款 " 的抱怨,保持的是關注態度,直到炸店沖突,才給予商家滿意的回應。這種 " 勢不盡用不轉彎 " 的做法,本質上與 " 極致 ROI" 理念一脈相承。
對比下來,阿里是 " 戰略優先 ",有穿越的味道,而拼多多則是極致的 " 效率經營 ",始終在專注做自己。
這樣的底色,也讓兩家在不同的周期里,進退不一。
內外環境多變,同向則 " 進 "、背向則 " 退 "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阿里股價的陡峭曲線,與通義千問在大模型排行榜的爬升幾乎同步。
AI 想象力之大,以致于拼手速的得物、拼低價的唯品會都爭當 "AI 概念股 ",連耐克也嚷嚷著要自研大模型,作為頭部互聯網科技公司的拼多多,業績會上卻幾乎不提 AI。
如此特立獨行,即使拼多多仍手握領先的標品推薦算法,在市場眼里也跟不上時代了。
不止是技術周期,阿里和拼多多的沉浮史,處處印證著企業的 " 進退 " 是時代產物。
如下圖,在不斷變換大王旗的消費趨勢下,兩家公司輪流當 " 寵兒 ":喝酒必喝茅臺、月薪能 " 車厘子自由 " 的年歲,天貓是消費升級的代名詞;性價比浪潮掀起時,拼多多如魚得水。
畢竟拼多多低價分配流量、僅退款等,雖然把價格打了下來,但也讓服務與質量縮水,vivo 變 vivi、大碼其實是 "(巴掌那么)大碼 " 等情況屢見不鮮。
可以看到,國補一聲炮響,送來實惠與質量兼具的 3C 和家電產品后,那些自稱一毛不拔的 " 鐵公雞 ",排著隊給家里的冰箱、空調換代升級。
與拼多多的處境相反,一度 " 抄錯作業 " 的淘寶,此時又眉清目秀起來。
為應對沖擊,淘寶曾祭出 " 五星價格力 " 利器,然而低價策略推進越深,越吃力——商品同質化、貨不對板等問題滋生,引發用戶瘋狂退貨、用腳投票。
2024Q2,一個有 618 大促的季度,強勢的、作為基本盤的淘天集團,出現了負增長。為此,其又把 " 用戶優先 " 拉回 C 位:流量分配上,優先展示服務優、退貨率低的商品;會員服務上,加碼升級權益。
可見,企業的 " 進 " 與 " 退 " 要動態來看,有時經營上的 " 退 " 是在收拳蓄力,等待與外部環境 " 雙向奔赴 " 的契機。
比如,阿里甩賣銀泰百貨等資產,投資者們嚷嚷道 " 廚房里的蟑螂不止一只 ",但刮骨療傷后,公司投資集中到了 AI 等領域上,一眾明星大模型公司背后均有其身影。
拼多多過去靠著激進增長,一路火花帶閃電沖進電商頭部陣營,然而 " 勢不可盡使 ",隨著互聯網流量見頂,極限微操難以為繼,商家生態亮起紅燈。
為了補短板,拼多多先是直接讓利:技術服務費從 1% 腰斬至 0.6%,店鋪保證金從 1000 元降至 500 元……隨后放出 " 三年千億 " 惠商計劃,同時給優質產品流量傾斜,避免低價內卷。
一筆筆真金白銀的扶持,反映在財報里,是廣告變現率腰斬,交易服務收入增速驟降超 300%,營銷費用支出同比暴漲 43%。
只有商家能分到 " 利 " 了,用戶也更少踩坑更多獲益,平臺才能催動 " 飛輪 " 走向正循環,繼續坐穩釣魚臺。
從這一維度看,拼多多現在 " 退 ",不意味著 " 一直退 "。長期看阿里,也不會 " 一直進 "。
AI 的星辰大海,基本是確定無疑的,無論是自用還是商業化都有想象空間,但消費環境尤其是國補能否持續要打個問號,一旦政策刺激結束,需求會快速降低。
大殺四方的閃購同樣背靠 " 鈔能力 ",按首月補貼力度粗略計算,一天要燒掉 3.8 億元、一年 1387 億,相當于阿里 2025 財年的凈利潤。
根據 5 月數據,茶飲占閃購日訂單量約為 25%,顯著高于行業 10%-15% 的水平。而茶飲是非必需性消費,吸引的往往是沒有忠誠度可言的羊毛黨。
回顧淘菜菜、淘特 " 樓起樓塌 " 的故事,次次都是前期大量補貼吸引用戶,后期優惠減少,用戶又隨著消失的低價快速溜走。淘寶閃購不吸取教訓,也可能重蹈 " 蛋糕變泡沫 " 的覆轍。
這也是 " 戰略優先 " 對比 "ROI 至上 " 的副作用——容易滋生虛假繁榮。
小結
" 長期主義 " 與 " 效率主義 " 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商業進化的一體兩面。
從 PC 時代起家的淘寶,完成了到移動端的 " 整體搬遷 ",又遇到興趣電商的狙擊,在一次次被顛覆的危險里學會了未雨綢繆、穿越周期;而拼多多是從淘寶與京東的空隙里長出來的,效率優先、浪尖起舞是其與生俱來的本領。
兩者的分化,只是來時路使然,未來如何,待見分曉。畢竟歷史總是循環證明:沒有永恒的模式,只有永恒的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