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王氏布藝制作技藝的傳承人,她的故事始于祖輩的文化熏陶,扎根于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愛。從虎頭帽到布老虎,從日常服飾到節慶香囊,她用多年的堅守," 布藝 " 這個看似尋常的詞匯,成為承載著吉祥寓意與生活智慧的文化符號。
書香繡底色
王海燕的布藝之路,始于 " 書香門第 " 的浸潤。祖父輩皆是文化人,父親是教師,從小穿的布鞋、背的拼布書包,都是祖母親手縫制。那些繡著花鳥的衣衫、納著吉祥紋樣的鞋墊,不僅是她的 " 行走的非遺 ",更在她心中種下了對傳統手工藝的親切感。
" 小時候覺得這些都是奶奶的日常,后來才明白,一針一線里藏著老輩人的講究和智慧。" 她常說,家庭的文化氛圍讓她懂得,布藝不僅是手藝,更是一種文化表達的方式。
針腳藏乾坤
在王海燕眼中,陜北布藝是 " 集刺繡、剪紙、縫紉于一體的藝術綜合體 ",虎頭鞋、虎頭帽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符號。她制作的虎頭鞋,講究 " 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圓圓的虎眼象征 " 天圓地方 ",飽滿的鞋身寓意孩子 " 圓圓滿滿 ",鞋面上的五毒紋樣、龍鳳圖案,更是將民間辟邪納福的心愿繡進了針腳。
守正待來人
作為傳承人,王海燕清楚 " 守正 " 與 " 創新 " 的分量。
她保留傳統針法和紋樣,卻也嘗試簡化工藝,讓更多人能參與體驗——比如將復雜的繡制改為粘貼,把立體的五毒圖案簡化為平面設計,方便孩子和年輕人上手。" 老手藝不能一成不變,得讓現在的人覺得有意思,愿意靠近。"
王海燕的工作室里,擺滿了色彩斑斕的虎頭鞋、布老虎和繡片,每一件都藏著一個故事。
這一刻,傳統手工藝不是博物館里的展品,而是扎根生活的活態文化。當機器取代不了的手作溫度,遇見愿意慢下來的人,針線便有了超越實用的意義。那是對祖輩智慧的致敬,對文化根脈的守護,更是一個手藝人對 " 擇一事終一生 " 的樸素堅持。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