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汽大眾 " 品質開放日 " 系列活動再次舉行,新一期活動以 " 硬核 " 整車試驗為主軸,向媒體及嘉賓系統性地介紹了上汽大眾的研發與驗證體系。25 天模擬真實戶外暴曬一年的耐候性試驗、車門開閉 100,000 次的耐久性試驗、模擬極端工況下抵御遠超特大暴雨級別降雨量的可靠性試驗……一系列高標準的測試項目集中亮相,直觀闡釋了上汽大眾在產品穩定、可靠、安全等方面的底層邏輯與考量,更清晰傳遞了其對德系基因的傳承和對長期主義的承諾。
近年來,汽車產品可靠性與品質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用戶對其重視程度也在逐步提升。上汽大眾通過嚴苛的產品研發流程與驗證體系標準,保障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品質一致性,展現體系化實力。
在整車和零部件設計、開發的全過程中,上汽大眾嚴格遵守的標準有近 8000 條,涵蓋國標、大眾集團企業標準以及 "DIN/ISO/VDA" 國際標準。上汽大眾提前考慮各種風險點,以嚴苛驗證標準保證產品的可靠和安全。
千錘百煉驗品質 產品耐用更可靠
近 8000 條標準是否都落實了呢?如何確保車輛從設計到生產、交付的質量一致性?上汽大眾堅持在批量準備階段,對整車進行耐久及可靠性試驗、耐候性試驗、碰撞試驗,濫用試驗、性能試驗,功能試驗等六大類、80 余大項、涉及 3000 多種試驗組合的測試,通過檢驗新產品在各種用戶工況,不同地區、不同氣候條件和各種極限工況下的性能和整車表現。
在各項 " 硬核 " 測試中,本次品質開放日以整車陽光模擬試驗室、門蓋強度耐久試驗室、四通道車身試驗室、水管理性能試驗室、四驅轉鼓聲學試驗室和電磁輻射抗擾試驗室等為例,呈現了上汽大眾研發與驗證體系的部分環節。
在研發提速中堅守 " 安全永遠是底線 "
活動當天,上汽大眾和行業專家、媒體代表,還圍繞研發提速與驗證、安全質量關注回歸等話題展開了熱烈探討。在智能電動化浪潮席卷行業的當下,上汽大眾直面 " 研發提速與質量保障 " 議題,清晰傳遞其價值理念:效率與質量并非對立,洞悉標準本質方能兼得 " 快 " 與 " 穩 "。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汽車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朱西產表示:" 企業開發一款車,不是把車銷售出去就結束了。質量和品質是貫穿車輛全生命周期的,需要精心設計,在開發前明確目標客戶,進而規劃質量指標。每一項測試和驗證,都是對品質的保障。"
以整車道路測試為例,在樣車試制階段,上汽大眾平均每個項目要投入 200 輛測試車,單車最高測試里程達 10 萬公里,相當于用戶行駛 30 萬公里。每一個項目測試至少跨越一年半的周期,穿越兩次寒冬、一次酷暑。
上汽大眾總經理陶海龍表示:" 定義一款車能否進入市場,上汽大眾有‘一桿秤’。這桿秤背后的信心,來自于穩定的試驗資源和完備的開發與驗證體系。每一個結論,都是通過大量的試驗驗證,并結合市場需求,不斷更新試驗標準而得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