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燃燒的島群 ,作者群主飛龍
全文共約 4500 字,配圖 11 幅,閱讀需要 12 分鐘,2025 年 7 月 9 日首發。
本文收錄于作者 "behemoth" 專輯,歡迎持續關注。
難產的意大利國產雷達
在世界無線電設備發展史上,意大利貢獻了馬可尼這樣的杰出人才,也曾經一度有領先世界的研發成果,意大利人在探索微波(這個詞同樣出自意大利人之手)在遠程探測上的用途方面與英國等國差距不大甚至還一度走在前列,應該說在該領域,意大利的科研人員一直保持了較為敏銳的技術直覺。
最早的探索開始于 1922 年,他們在一輛汽車上架設了一臺頻率為 60 兆赫茲的無線電發射機,之后捕獲來自金屬物體的反射。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到了 1935 年,意大利開始推進實用型雷達的研發工作,由意大利海軍的 " 皇家海軍電子和通信研究所 "(意大利語名:Regio Istituto Elettrotecnico e delle Comunicazioni della Marina)牽頭,意大利國內最頂尖的無線電專家之一的前意大利海軍軍官、當時在比薩大學任教的烏戈 · 迪貝里奧(Ugo Tiberio)教授和內洛 · 卡拉拉(Nello Carrara)教授領導的設計小組在 1936 年就拿出了第一個樣品,這個被稱為 EC-1 的雷達天線被裝在大樓樓頂上,在長期的開機過程中獲得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數據。在此基礎上他們又拿出了改進型號 EC-2,進一步完善了有效探測距離和可靠性等指標。
然而,好景不長," 領袖 " 墨索里尼對這樣的 " 新玩意 " 并不感興趣,不光科研經費長期無法得到保障,到了 1938 年則干脆在削減開支時將研發項目給下馬了。就這樣,在此后的幾年里,意大利雷達的研發工作一直步履維艱,不僅和世界先進水平拉開了差距,也讓意大利軍隊(尤其是海軍)在實戰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亡羊補牢的結果
在意大利對英國宣戰后,意大利海軍投入了對英國海軍的交戰,然而由于裝備和人員訓練上的劣勢而屢屢落敗,尤其是 1941 年 3 月,一支包括 " 可畏 "(HMS Formidable)號航空母艦和其他 7 艘輕巡洋艦和 17 艘驅逐艦在內的英軍艦隊在安德魯 · 坎寧安(Andrew Cunningham)率領下在馬塔潘角(Cape Matapan)附近海域成功擊敗一支意大利艦隊,在僅僅付出 2 架 " 箭魚 " 式魚雷攻擊機被擊落、3 人陣亡的代價后取得了包括擊沉 3 艘重巡洋艦和 2 艘驅逐艦以及擊傷驅逐艦和戰列艦各一艘的輝煌戰果。在戰斗中,英軍憑借多艘裝備雷達的艦艇,成功在黑夜中鎖定意大利艦隊,并且以雷達引導艦炮火力,牢牢控制住了戰場的主動權。雖然意大利艦隊也拼命反擊,但是在缺乏雷達的情況下射擊精度極低,幾乎沒有對英軍造成任何損失。
一系列海戰的失敗讓意大利海軍為之震驚,他們發現英國人在雷達方面的應用已經遠遠走在了他們的前面。在震驚之余開始奮起直追,在一方面向德國購買艦載雷達的同時也在加速國產雷達的研制工作。好在有之前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作為鋪墊,在 1941 年重啟新雷達研制工作后很快就拿出了新成果,在馬塔潘角海戰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開始了測試,這也就是這個系列的第三種雷達 EC-3,后被稱為 " 貓頭鷹 "(意大利語名:Gufo)。該雷達的原型機被安裝在一艘舊式的雷擊艦 " 賈琴托 · 卡里尼 "(Giacinto Carini)號上,試驗結果令人滿意,然而,就在之后將該雷達安裝在當時意大利海軍最大的戰列艦之一 " 維托里奧 · 維內托 "(Vittorio Veneto)號的測試過程中,該雷達頻頻出現虛報、誤報的情況,以至于之后又將其拆除。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意大利人又花費了近 1 年時間,直到 1942 年才算是初步得以完善。之后意大利海軍匆匆和生產商 SAFAR 公司達成協議,將該雷達投入批量生產。
已顯落后的性能
作為一種典型的對海搜索雷達," 貓頭鷹 " 的功率為 10 千瓦,通過頻率調制技術,雷達可以工作在 400~750 兆赫茲頻率范圍上,波束寬度為水平方向 6 °、垂直方向 12 °,脈沖重復頻率(pulse recurrence frequency,PRF)為 500 兆赫茲,脈沖寬度為 4 微秒。相比起這些枯燥的技術數據,作為最關鍵的指標之一的對海探測距離為 25~80 千米。
其控制臺位于艦體內部,設有一系列儀表,操作人員可以控制其工作頻率等指標,并且通過顯示屏捕捉目標。
總的來說,作為意大利的第一款實用型對海搜索雷達,雖然可以初步滿足遠距離探測的需要,卻依然存在了一系列問題,例如發射機功率過低,直接影響了探測距離,區區 80 千米的最大探測距離在當時已經落后。而且探測精度也不足以作為火控雷達引導射擊使用,因此在實戰中只能大略探知目標方位,在 1943 年時已經顯得落后。相比之下,當時英軍使用的雷達不僅功率更大,而且在探測距離上也遠勝于 " 貓頭鷹 ",尤其是從 1940 年開始裝備 281 型早期警戒雷達,最大探測距離可達 212 千米。
不過,對于意大利人而言," 貓頭鷹 " 的裝備總算是結束了在夜戰中 " 抓瞎 " 的局面,也算是聊勝于無,出于這樣的原因而將該雷達投入批量生產也在意料之中。
航海日志上的玄機
從 1943 年開始,意大利海軍開始在一系列艦艇上安裝 " 貓頭鷹 " 雷達,考慮到雷達性能和戰術等需要,這些雷達主要被安裝在了一些艦齡較新的中小型艦艇上,例如 " 士兵 "(意大利語名:Classe Soldati)級驅逐艦和 " 羅馬執政官 "(意大利語名:Classe Capitani Romani)級輕巡洋艦等。雖然對雷達的需求量較大,然而由于產能等因素制約,直到 1943 年 9 月 8 日意大利投降,也僅僅有 12 部雷達裝艦使用。
按理說,有了之前渴望已久的雷達,意大利海軍應該大力將其投入使用,然而這時,他們卻從他們的德國盟友那里得到了一個 " 驚人 " 的情報,英國海軍已經開始裝備一種類似德國海軍潛艇使用的 " 梅多科斯 "(Metox)裝置的雷達告警接收機。雖然事后證明這只是一個烏龍(實際上英國人的類似裝置直到 1944 年才開始投入使用),但是這也把意大利海軍高層給生生的忽悠住了,生怕這不一定靠譜的雷達反而適得其反,以至于直接下令雷達只有在 " 發現敵艦艇接近 " 時才能開機。
雖然命令如此,但是 " 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很多意大利艦艇指揮官還是在出海后將該雷達作為對海搜索雷達而長時開機使用,當然,為了防止事后被追查,他們也玩了個小把戲,那就是在航海日志中省略了很多關于雷達開機使用的內容。
遲到的勝利
由于裝艦時間的原因,裝備 " 貓頭鷹 " 雷達的意大利海軍艦艇投入戰場已經是 1943 年初期,由于盟軍已經掌握了地中海的制海權,因此這些艦艇能夠出海作戰的機會并不算多,因此 EC-3 在實戰中的應用并不算多,而其中算得上亮點的,當屬 " 非洲的西庇阿 "(Scipione Africano,即古羅馬執政官大西庇阿)號輕巡洋艦在 " 青蟹行動 "(Operation Scylla)中的表現。
" 非洲的西庇阿 " 號屬 " 羅馬執政官 " 級輕巡洋艦,系根據出口蘇聯的 " 塔什干 " 級驅逐領艦設計基礎上的放大升級產物,以應對法國海軍空想級和莫嘎多爾級大型驅逐艦。全長 142.4 米,艦寬 14.4 米,標準排水量 3750 噸,滿載排水量 5420 噸,主炮為 4 座雙聯裝 135 毫米艦炮,另有 8 門 37 毫米高射炮和 8 門 20 毫米高射炮,并且裝有 8 具 533 毫米魚雷發射管。
1943 年 7 月,由于盟軍已經在西西里登陸,意大利海軍試圖對盟軍艦艇和登陸船團進行截擊。考慮到實戰需要,意大利海軍決定調遣一部分航速快、火力強的輕巡洋艦投入作戰,當時正停靠在拉斯佩齊亞(La Spezia)港的 " 非洲的西庇阿 " 號被選中,之后奉命駛向塔蘭托(Taranto)港。
1943 年 7 月 15 日," 非洲的西庇阿 " 號駛離拉斯佩齊亞港,并且于當日晚間到達那不勒斯港,之后于 7 月 16 日晚 18 時 15 分勢力,并且于次日 2 點進入墨西拿海峽(Messina straits)。
當日夜間為滿月,能見度較好,巡洋艦的輪廓在海面非常清晰,十分有利于活躍于海峽的盟軍魚雷快艇。為防偷襲," 非洲的西庇阿 " 號艦長厄內斯托 · 佩萊格里尼(Ernesto Pellegrini)下令打開 " 貓頭鷹 " 雷達進行對海搜索。很快雷達兵報告,在前方 10000 米距離上發現 4 個目標。開始時佩萊格里尼將其誤認為是德國海軍的武裝駁船(德語名稱:Marinef hrprahm),然而經過一番辨認后終于確認目標為魚雷快艇,到了 2 點 13 分,佩萊格里尼下令將航速從 24 節提升至 30 節,全艦做好戰斗準備。
來襲的是英國皇家海軍第 10 魚雷艇中隊的 4 艘魚雷快艇,從奧古斯塔(Augusta)出港后在墨西拿海峽附近海域搜索軸心國登陸艇和小型艦艇(主要是德國海軍的魚雷快艇)。就在發現 " 非洲的西庇阿 " 號后,坐鎮 MTB-315 的編隊指揮官丹尼斯 · 杰梅因(Dennis Jermain)在驚訝該艦突破多道封鎖線至于對其他各艇發出戰斗警報,然后命令 MTB-315 向東航線作為佯攻,以便讓其他各艇獲得更好的開火機會。
然而,憑借雷達所獲得的先敵發現優勢,佩萊格里尼下令全艦轉過 200 度角,由于該艦主機最大功率可達 82000 千瓦(幾乎與很多同時期重巡洋艦相差無幾),因此航速可達 41 節(在試航中曾經創造了 43 節的最高航速記錄),賦予其優于魚雷艇的速度,直接插入 MTB-313 和 MTB-316 的航線之間,在發現兩艇輪廓后全艦火力瞄準開火,出乎佩萊格里尼意料的是," 非洲的西庇阿 " 號射擊異常精準,不到 3 分鐘時間,就使用主炮命中了逼近到 300 碼距離準備發射魚雷的 MTB-313,將艇長阿雷克 · 福斯特(Alec Foster)擊傷,該艇在由于傷勢過重退出戰場之前射出魚雷,不過被避讓后從 " 非洲的西庇阿 " 號艦首擦過。此后同樣從右舷方向發起進攻的 MTB-260 發射魚雷后報稱取得擊中(實際為誤報),后被擊傷后撤離戰場," 非洲的西庇阿 " 號上的瞭望哨報稱 " 敵艇起火逃逸 "。
最不幸的是從左舷發起進攻的 MTB-316,該艇在距離 " 非洲的西庇阿 " 號不到 50 碼的距離上被直接命中,之后發生了大爆炸。包括艇長理查德 · 亞當斯(Richard Adams)在內的 12 名艇員全部陣亡。由于距離過近,爆炸時一部分艇體碎片落在了 " 非洲的西庇阿 " 號甲板上,在清理碎片的過程中意大利人根據其中一塊木質碎片銘文認定他們擊沉的是 "MTB-305",實際上該艇當時并沒有在地中海戰區。
在最后試圖擺脫 MTB-315 和 MTB-206 的攔截的過程中," 非洲的西庇阿 " 號使用高射炮平射擊傷了 MTB-315 后以高速突圍,結果在靠近海岸遭到德意岸防部隊岸炮誤擊,不過損失不大,僅僅造成 2 人受傷。之后該艦順利完成剩余的航程,于當日早晨 9 點 46 分進入塔蘭托港。
相比起之前軸心國水面艦艇多次在夜戰中被盟軍魚雷快艇偷襲得手的戰例," 非洲的西庇阿 " 號依靠雷達取得擊沉 1 艘擊傷 2 艘魚雷快艇的戰果就顯得尤為寶貴。雖然這次勝利對盟軍占領西西里幾乎沒有取得影響,但是至少證明了戰爭后期意大利海軍依然不是一塊 " 魚腩 ",也證明了雷達在夜戰中不可或缺的價值。
" 近視眼 " 之痛
實際上,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意大利陸海空軍都受制于缺少雷達,除了意大利海軍屢屢被裝備雷達的盟軍艦艇 " 刷戰果 ",缺少裝備雷達的夜間戰斗機的意大利空軍同樣拿夜間發起空襲的盟軍轟炸機 " 沒脾氣 "。雖然意大利空軍也曾組建過夜間戰斗機部隊,但缺乏雷達設備使其一直無法取得像樣的戰果,直到戰敗前夕才從德國獲得了寥寥數架 " 專業 " 夜間戰斗機,但很快就在戰敗后被德軍 " 收回 "。
或許是痛定思痛,戰后意大利電子工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研發出一系列高性能雷達,直到今天依然在世界軍火市場占據一席之地,也足以告慰迪貝里奧等先驅了。
- 全文完,敬請期待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