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銀行 " 搶客 " 核心行動:多維策略構建競爭壁壘
面對暑期激增的消費需求,銀行的行動并非零散出擊,而是圍繞 " 場景滲透、客群細分、科技賦能 " 三大主線,形成覆蓋信用卡、儲蓄卡、消費貸等全業務線的立體策略。
信用卡業務圍繞三大維度展開:
首先,作為銀行切入消費場景的核心工具,暑期策略聚焦 " 場景深度綁定 + 權益精準投放 ",通過境內外全鏈條服務搶占支付入口。
銀行通過發行文旅主題信用卡,將消費與文化體驗結合,吸引細分客群。例如,浦發銀行推出敦煌文化主題卡,持卡人可享景區門票折扣、非遺體驗權益,既貼合暑期文旅熱潮,又通過文化 IP 提升卡片辨識度;興業銀行長沙分行則深耕本地資源,聯合 40 家景區及 900 余家商戶推出聯名卡,用戶掃碼即可領取消費券,實現 " 旅游消費 - 支付 - 優惠 " 的閉環。
第二,境外消費權益 " 加碼 ",針對暑期境外游、留學需求,銀行通過返現、補貼等方式降低支付成本。平安銀行美國運通 Safari 信用卡推出 " 大帶小 " 機票補貼、豪華酒店隨心兌,亞洲跨境消費 2% 返現等活動,直擊親子家庭痛點;工商銀行 " 愛購全球 6% 返現 " 活動規定,上月消費達標后,本月境外消費最高返現 200 元 / 季度;中信銀行 " 全球消費季 " 提供最高 30% 返現;興業銀行 2025 年 6-11 月開展美國運通卡境外返現活動……這些策略直擊出境游痛點,歷史數據也印證其成效,2023 年招行信用卡境外交易額同比飆升 60%。
第三,針對畢業游、暑期實習等場景,銀行推出新客激勵。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招商銀行對綁定支付寶、攜程的新客戶提供最高 610 元禮包;工商銀行無界白金數字卡則以 " 新客戶消費 1 筆贈拉桿箱或 108 元立減金 " 吸引用戶,同時疊加機場貴賓服務、餐飲 7 折等權益,提升開卡轉化率。
儲蓄卡業務通過 " 支付場景擴容 + 理財優惠 " 雙輪驅動,既提升支付頻次,又引導儲蓄向理財轉化,實現資金沉淀,在這方面,銀行也開展了兩項主要活動:
首先,銀行通過 " 首綁優惠 " 鼓勵用戶將儲蓄卡與高頻支付場景關聯。例如,工商銀行推出借記卡首綁支付寶得 5 元紅包,建設銀行在 " 建行生活 "APP 投放滿 1000 減 100 元親子消費券,間接拉動儲蓄卡消費;2025 年數字人民幣全面落地后,銀行將儲蓄卡與數字人民幣錢包整合,用戶充值 5000 元可獲 100 元京東 E 卡,同時享線下支付 0.5% 返現,推動支付習慣遷移。
第二,銀行為吸引儲蓄用戶轉化會降低理財費率并推出短期高收益產品。中銀理財 " 福 " 系列產品銷售費率從 0.2% 降至 0.15%," 穩富信用精選 " 管理費率降至 0.05%;手機銀行 " 暑期理財專區 " 通過 AI 算法推薦 3 個月期結構性存款,匹配用戶短期閑置資金需求。2022 年數據顯示,暑期區域性銀行儲蓄卡卡均交易筆數連續多月上升,印證理財優惠對資金沉淀的拉動作用。
在消費貸方面,銀行以 " 利率下行 + 場景綁定 " 突破需求瓶頸,瞄準暑期裝修、旅游、教育等大額支出,同時借助政策貼息擴大規模,出現了兩方向的暑期特色:
首先,消費貸利率進入 "2 字頭 ",郵儲銀行 " 郵享貸 " 券后利率 2.78%,光大銀行 " 光速貸 " 最低 2.9%;多地政府推出財政貼息,如四川省對汽車購置、裝修等消費貸給予 1.5% 年利率補貼,疊加銀行優惠后實際利率可低至 1.2%。這種 " 銀行讓利 + 政府貼息 " 的組合,顯著降低用戶借貸成本,2022 年農業銀行信用卡貸款余額近 6500 億元,五年增幅超 70%,印證消費貸對零售業務的支撐作用。
其次,針對暑期消費特點,銀行提升額度上限并延長期限:普通消費貸自主支付上限從 30 萬元提至 50 萬元,互聯網消費貸從 20 萬元升至 30 萬元,期限最長 7 年;招商銀行 " 閃電貸 " 對房貸客戶授信最高 100 萬元,滿足家庭旅游、裝修等大額需求。同時,消費貸與場景深度綁定,如與旅行社合作 " 旅游分期免息 ",與家居賣場聯合推出 " 裝修貸專項額度 ",實現 " 資金 - 場景 " 精準對接。
據業內人士向筆者反饋,銀行為了能快速應和市場需求,加強了科技手段的投入整合旅游資源,將金融服務嵌入消費全鏈條,提升用戶體驗與粘性。
第一個工具是依托手機銀行 APP 打造 " 一站式 " 旅游服務平臺。例如,建設銀行與攜程、去哪兒合作,提供旅游產品滿減 +12306 購票立減,用戶可直接預訂機票、酒店;平安銀行 APP" 境外專區 " 根據用戶歷史出行記錄,自動推薦目的地商戶折扣、匯率優惠,實現 " 數據 - 服務 " 的個性化匹配。這種場景整合能力,讓 2024 年銀聯暑期境內交易筆數同比提升近 1 倍。
第二個工具是 AI 與大數據驅動效率升級重塑服務流程。工商銀行 " 工銀智涌 " 大模型將消費貸審批從 3 個工作日縮短至實時放款;微眾銀行 AI 智算交換機降低算力成本 70%,提升風控效率;北京銀行 " 京智大腦 " 為高凈值用戶推薦高端酒店、機場貴賓服務,實現 " 千人千面 " 的權益投放。科技賦能下,銀行從 " 被動響應 " 轉向 " 主動服務 ",2025 年平安銀行預計通過境外權益升級帶動交易額增長 30%。
除市場導向的策略外,半年末考核壓力推動銀行采取短期沖量行為,如任務互換、校園拉新等。
內部任務互換 6 月末(半年末)是銀行考核關鍵節點,基層員工面臨消費貸測額、儲蓄卡開戶等指標壓力,出現 " 同行互換任務 " 現象:東北某城商行員工與同行互換消費貸測額指標,深圳某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在社交平臺求助 " 互換信用卡申請 "。這種行為雖短期完成指標,但易導致數據失真,掩蓋真實業務短板。
針對大學生客群,銀行開展 " 充場 " 活動:上海某渠道 " 滬兼小助手 " 招募大學生辦理招商、工行儲蓄卡,獎勵 210 元 + 會員權益;北京地區校園卡拉新日結最高 450 元,通過立減金、伴手禮吸引學生。這類活動瞄準大學生消費潛力,試圖通過短期激勵鎖定未來客群,但需警惕 " 綁定后解綁 " 的無效交易。
旺季的馬拉松:銀行暑期戰役從規模競速到生態深耕
銀行在暑期的密集行動,既是市場機會的捕捉,也是行業規律與考核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背后隱含 " 短期業績沖刺 + 長期客群培育 " 的雙重邏輯。
從歷史數據看,2022 年建設銀行通過 " 建行生活 " 平臺投放 5500 萬元優惠,帶動消費 1.15 億元,信用卡收入同比增長 16.11%;2024 年中國銀聯暑期境外交易增長近 3 倍,成為全年業績的 " 壓艙石 "。這種季節性爆發性增長,讓銀行不得不集中資源沖擊指標,存款考核轉向日均增量、貸款強調普惠投放、不良清收納入核心指標,多重壓力下,暑期成為 " 業績沖刺窗口 "。
在消費場景集中下的 " 獲客紅利 " 暑期是消費場景最集中的時段:據攜程 2024 年數據顯示,親子游占比 48%,國內長線游超七成,大學生畢業游、游學需求旺盛;2024 年暑期境內酒店搜索熱度同比上漲 20%,人均旅游花費增幅顯著。
銀行通過場景切入,可低成本獲取高價值客群。首先是親子家庭,他們通過 " 小小銀行家 " 訓練營、迪士尼門票抽獎等活動,綁定父母工資卡(某銀行綁定成功率達 68%),鎖定未來 20 年高凈值潛力客戶;第二類是大學生,據新浪財經 2024 年調研,80% 大學生使用消費金融,銀行通過校園卡、分期服務培育消費習慣,為未來信用卡、房貸業務儲備客群;第三類是跨境客群,境外游帶動支付需求,2024 年韓國信用卡境外支付額增長 13.7%,銀行通過返現活動搶占市場,提升跨境支付收入(每萬元交易獲 23 元匯率點差收益)。
從長期價值看,隨著利率市場化推進,銀行單純靠 " 返現、降息 " 的價格戰難以為繼,轉而通過暑期場景構建生態壁壘。例如,工商銀行 " 愛購全球 "、建設銀行 " 建行生活 " 已從單一活動升級為平臺化服務,整合文旅產業鏈資源;平安銀行通過 " 匯率特惠 + 返現 + 保險 " 的權益包,打造 " 跨境支付生態 "。這種轉型的迫切性,讓暑期成為 " 服務能力比拼的試金石 ",誰能在旅游場景中提供更精準的服務,誰就能在長期競爭中占據主動。
從客群價值看,暑期客群具有 " 高成長性 " 特征:親子家庭處于 " 消費升級期 ",教育、旅游、醫療支出持續增長,銀行通過兒童賬戶、教育金定投可綁定 20 年以上;大學生即將進入職場,是信用卡、房貸的 " 儲備客戶 ",2024 年調研顯示 98% 的大學生控制消費額度,風險可控且忠誠度培育成本低;跨境客群高凈值人群集中,2024 年香港市場信用卡海外消費占比 30.5%,通過高端權益(如機場貴賓廳、酒店升級)可提升客戶黏性。這些客群在暑期的集中出現,讓銀行能以更低成本完成 " 精準獲客 "。
從時間節點看,六七月份是淡季與旺季的 " 銜接樞紐 ",在行業周期上屬于 " 年中承上啟下 " 的關鍵節點,上半年業績沖刺告一段落,下半年規劃尚未啟動,銀行可通過暑期數據洞察客戶需求,調整全年策略。
總體來看,暑期銀行的 " 搶客大戰 ",本質是消費規律與行業競爭的必然選擇。從短期看,場景化服務與優惠活動仍將是主流,信用卡權益升級、消費貸利率下行、科技賦能體驗優化,這些策略將持續拉動交易規模;但從長期看,競爭焦點將從 " 規模擴張 " 轉向 " 質量提升 ":考核機制需打破 " 唯數量論 ",減少任務互換等無效行為;產品設計需從 " 通用優惠 " 轉向 " 精準權益 ",如親子客戶的景區快速通道、大學生的實習金融支持;生態構建需深化 " 金融 + 文旅 " 融合,從支付工具升級為 " 消費中樞 "。
當旺季的潮水退去,真正留在岸上的是那些將效率置于規模之前、以真實需求取代數據泡沫的銀行。暑期金融盛宴,終究不是一場靠互換任務沖刺的百米跑,而是一場考驗戰略定力與生態構建的馬拉松。(本文首發于鈦媒體 APP,作者|李婧瀅,編輯|蔡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