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戰史堂 ,作者戰史堂
在人民海軍的歷史上,有這么一款艦艇,它生產了一百多艘,從 1964 年一直服役到新世紀的第 2 個十年,見證了海軍從弱到強的整個過程。
期間還改裝了多個型號,武器從單純火炮魚雷發展到導彈,可以執行多樣化任務,每到新年拜年還會被戰士們拉出來 " 哭(打)窮(錢)"。
這款艦艇就是被稱為黃水戰列艦的 037 型獵潛艇,今天的文章就帶大家回顧它的前世今生。
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人民海軍的實力還相當孱弱,雖然俘獲了一些美制、日制艦艇,但數量不多,配件也不好找,大多執行訓練或一些輔助任務。
1950 年代,蘇聯向我國援助了包括 4 艘 07 型驅逐艦在內的 32 艘不同類型的艦艇,總噸位達 1.45 萬噸,解決了人民海軍無艦可用的尷尬局面,更重要的是在造船業提供了大力技術支持。
然而隨著 50 年代末中蘇關系破裂,蘇聯停止了對華援助,我軍必須自力更生,研發新一代艦艇。
當時人民海軍的主要任務是近海防衛、反潛等任務,因此航速快、裝備了火炮 / 魚雷、易于建造的獵潛艇就是最佳選擇。
注意,獵潛艇不是潛艇,而是對付潛艇的一種小型戰斗艦艇,可以執行巡邏、警戒、護航和布雷等任務,不要搞混淆了。
以上就是后來 037 型獵潛艇的誕生背景,1960 年初,037 型獵潛艇的試制被列入了國家計劃,要求最大航速不低于 28 節,裝備兩門雙管 57mm 艦炮和兩門雙管 25mm 機關炮。
在此之前,海軍相關部門就以 6604、6641 獵潛艇為基礎進行了前期研究。1962 年 5 月 10 號,037 型獵潛艇首艇船體線型放樣開始,同年 8 月 7 號在廣州黃埔造船廠開工建造。
為了達到要求的高航速,設計人員采用了 4 臺 12VE230ZC 發動機,即 12 個汽缸、V 型引擎、二行程循環 ( E ) 、汽缸直徑 230 毫米、增壓 ( Z ) 、船用主機 ( C ) 。
總功率達 10000 馬力,最高航速達到了 30.5 節,在 14 節航速時續航 2000 海里。該型發動機的廢氣排氣口設置在水線一下,降低了被發現的概率。
在武器配置方面,037 型獵潛艇在艦橋前后各布置了 57mm 艦炮和 25mm 機關炮,前者可打擊敵軍艦艇,后者還可以負責防空任務。
57mm 艦炮最大射程達 12 公里,單管戰斗射速高達每分鐘 70 發,加裝水冷裝置后射速達 120 發 / 分,實戰表明該炮性能足以壓制國民黨海軍的主炮。
艇艏還有 4 座火箭深水炸彈發射裝置,艦艉有兩具深水炸彈發射器以及兩條布雷導軌,艇尾中部還有 2 座深水炸彈投放架,可攜帶 18 枚深水炸彈和 12 枚水雷。
在電子系統方面,037 型獵潛艇裝備了一部 " 罐頂 " 水面搜索雷達,對海作用距離 38 千米。此外還采用了進口的 " 塔米爾 " 小型聲吶,平均探測距離 0.8-1.3 千米,最大跟蹤距離 2.5-3.3 千米。
艇長 58.8 米,艇長 58.8 米,寬 7.2 米,吃水 2.2 米,滿載排水量 400 噸,續航力為 1300 海里/15 節,人員編制 78 人。
分別為艇長、政委、副艇長、航海業務長(下轄舵機班)、觀通業務長(下轄信號班、雷達班)、槍炮長(下轄主炮班、副炮班、水雷班、機槍班)、輪機長(下轄主機班),此外還有艙段班和炊事班。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 57mm 艦炮尚未成熟,因此首艇安裝的是美制 MK26 型 76 毫米艦炮。
由于其較小的身軀搭載了較多的火炮,037 型獵潛艇被軍迷朋友們親切地稱為 " 黃水戰列艦 "。
至此以后,037 型獵潛艇開始了 " 下餃子 ",廣州、上海、青島 3 地的造船廠同時開工建造,拉開了它馳騁中國海軍 50 年的序幕。
在 60 年代緊張的對抗氛圍下,剛剛下水的 037 型獵潛艇首艇 278 號立即迎來了實戰:
1964 年 7 月,臺灣 " 大金 1 號 "、" 大金 2 號 " 武裝特務船搭載了 " 神斧 " 大隊 3 中隊 9 分隊武裝特務 45 人和船工 29 人,從南越峴港啟程后,準備執行運輸特務潛入大陸的任務。
我軍得到情報,布置了包圍圈等待敵人自投羅網。國民黨方面察覺到了不對勁,取消了投送任務,準備繞道海南島東南外海返航臺灣。
7 月 12 號,南海艦隊榆林海軍基地獵潛艇 73 大隊的兩艘 6604 型獵潛艇(272 號、274 號)在 037 型獵潛艇的帶領下,于當天 15 點 28 分將兩艘蔣艦擊沉,俘上尉副指揮官余美光以下 60 人,斃溺少校指揮官何冠棠以下 14 人。
037 型獵潛艇的故事還有很多,一篇文章篇幅有限,因此先介紹它初期型號,后續型號以及戰斗故事請見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