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恒河印象 ,作者夏末的晨光
在英國倫敦的北邊有個恩菲爾德鎮,那里有一座從 1804 年就開始存在的兵工廠。起初這里只是用來組裝布朗 - 貝絲燧發槍的地方,然而隨著時間一點點過去,它逐漸變成了英國輕武器研發重要中心。19 世紀末期,有兩款叫 " 李氏 " 的步槍從這里奔赴戰場,分別是李 · 梅特福和李 - 恩菲爾德。它們攜帶著槍械設計的新想法,在黑火藥被換成無煙發射藥時,書寫了英國軍隊輕武器發展的重要篇章。
1888 年 12 月,英國軍隊正式列裝 .303 口徑的李 - 梅特福彈匣式步槍(MLM),這是其歷史上第一種連發步槍。名稱里的 " 李 " 指的是蘇格蘭發明家詹姆斯 · 巴黎 · 李。他搬到美國之后,設計出一種旋轉后拉式槍機以及可卸式盒形彈匣,這些就是這款步槍的核心技術。其中后端閉鎖的槍機讓操作流程明顯縮短了,這樣就大大提高了裝填效率,比當時的同類武器都要快很多。而 " 梅特福 " 代表的是英國土木工程師威廉 · 埃利斯 · 梅特福。他發明的淺圓角陰線膛線是專門為黑火藥設計的,能夠有效減少殘渣堆積,更符合當時彈藥的特點。
初代 Mk.I 型采用 8 發單排彈匣,盡管槍長與馬蒂尼 - 亨利步槍相近,但是連發能力已顯優勢。1892 年的 Mk.I 換用 10 發雙排彈匣,1893 年 Mk.II 將其設定為標準配置,持續的火力提升使英軍在殖民戰爭中嘗到了甜頭。
不過技術進步總伴隨著挑戰。當 .303 槍彈由黑火藥轉變為無煙發射藥之時,高溫燃氣對于淺陰線膛線的燒蝕問題開始顯現—— MLM 步槍的槍管在較短的時間內便會因為膛線的磨損而失去效用。1895 年,恩菲爾德兵工廠的工程師提出了解決方案:改為采用 5 條較深的左旋 " 恩菲爾德膛線 ",與此同時配備新型槍管。
為節約成本,大量的 MLM 直接將槍管進行更換,搖身一變為 MLE 步槍。在槍管上的那個 "E" 字標記已然成為了新身份的一種象征。這次改進不僅是在名稱方面的變更,更是標志著李氏步槍從黑火藥時代向無煙藥時代的跨越,為后續的發展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李氏步槍的設計,處處都體現著實戰需求與技術限制之間的平衡??尚妒綇椣辉诒藭r堪稱前衛,卻并非是專門為快速換彈而誕生的——它的初衷僅僅只是便于維護,士兵依舊需要經由機匣頂部的裝彈口來進行裝填,每支步槍僅僅配備有一個備用彈匣。
這種保守的設計,源于軍方對于 " 射速過快而致使彈藥被浪費 " 的擔憂,為此還增添設置了 " 彈匣隔斷器 ":也就是插入到機匣右側的那一塊插板,它能夠切斷彈匣的供彈,從而逼迫士兵進行單發裝填,一直到進入近戰狀態的時候,再將這個裝置移除掉,以恢復連發。
這種在效率與控制之間的妥協,在布爾戰爭中短暫地體現出了價值——當英軍面對擅長機動的布爾人時,既可以通過單發的模式來節約彈藥,也能夠在近距離將其切換為連發以壓制對手。但一戰的實戰證明,這種裝置貽誤戰機,最終被淘汰。
另一種獨特設計是 " 齊射瞄準具 ",前托左側的刻度轉盤能夠與機匣后部的折疊覘孔照門相互配合,向 1800 至 3550 米的距離范圍提供曲射火力。在布爾戰爭里,一隊英軍曾經對著視線之外的敵方營地展開了齊射。盡管他們的精準程度存在局限,卻憑借著密集的彈雨成功地實現火力壓制。
這種對集群目標使用的戰術,在機槍以及輕型火炮還沒大量普及之時確實是具有一定意義的。不過伴隨戰場形勢發生變化,其重要性逐步降低。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為使生產流程變得更簡便,這種戰術便被舍棄了。這既展現出了 19 世紀末的戰術思維,也預先顯示出軍事技術朝著精準化、專業化的演進方向。
在型號的演變過程中,李氏步槍家族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迭代脈絡。因全長 49.5 英寸、槍管 30 英寸,MLM 與 MLE 被統稱為 " 李氏長步槍 ",而騎兵使用的卡賓槍則縮短至 39.9 英寸,如 1894 年的 LMCMk.I,采用 5 發彈匣,1896 年的 LECMk.I 延續 MLE 膛線設計,更適合機動作戰。Mk.II 的變化主要反映在構造上,引入了雙排彈匣設計。1905 年,印度啟動了 MLE 步槍的生產工作,這一舉措標志著李氏步槍正式走向國際舞臺。在 20 世紀初,為了契合短步槍發展的潮流,一些老舊型號通過更換槍管或增加橋夾導槽,被改造為 CLL、MCL 和 LLE 等新版本,顯著提升了它們的服役年限。
從布爾戰爭到一戰初期,李氏步槍見證了英軍在戰術方面的轉變。面對布爾人的游擊戰術,10 發彈匣的速射能力有效地壓制了敵方的機動;而在塹壕戰中,盡管長步槍逐漸被更輕便的 SMLE 所取代,但 MLM 與 MLE 所奠定的技術基礎——后端閉鎖槍機、雙排彈匣結構、模塊化改進思路——成為后續李氏步槍的核心優勢。它們并非完美無缺,彈匣隔斷器的保守與齊射瞄準具的過時都反映了時代的局限。
恩菲爾德兵工廠的這兩款步槍是工業革命與戰爭需求碰撞出的產物。它們既保留了黑火藥時代的工程智慧,又在無煙藥浪潮中完成了自我革新;既承載著軍方對火力控制的謹慎考量,又為現代步槍的高效設計埋下了伏筆。
當歷史的硝煙散去,李梅特福,與那李恩菲爾德步槍的身影,或許不再那般耀眼,不過它們在輕武器發展史上的坐標,卻是清晰可辨的——作為承前啟后的關鍵一環,它們見證了槍械從單發時代向連發時代的跨越,更是預示著武器設計與實戰需求深度融合的未來 # 步槍 # 一戰 # 二戰
參考文獻:《輕武器發展歷程》李大光、梁瑞彬編,吉林美術出版社
本文圖片來源真實素材
其它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