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車廣播尋醫,卻無人回應!
7 月 20 日,貴州一名自媒體博主講述了她在動車上的所見所聞,引人深思。
她表示:" 今天我坐動車回家,聽見列車上廣播尋找醫生,聽完廣播后,我看大家都沒有任何反應,廣播只是在一遍一遍地響,我在想現在大家都這么冷漠了嗎?"
" 后來,我在網上搜索同類事件,發現醫生如果要挺身而出的話,需要做詳細登記、寫風險報告、甚至全程錄像按手印,單位家庭住址全都得交代。我就想,列車上沒設備沒藥,就算醫生出馬,能有什么用呢,現在醫患關系也緊張,遇到訛人的事情不少,當善意變成了負擔,醫生可能也害怕,從而不會去主動出面。既然主動出面的醫生是少數的,那為什么不給列車專門配一個隨車醫生呢?成立一個新的崗位,名字就叫做列車醫生,這樣也不怕沒有醫生主動出面了。"
在向其了解過往病史時,這名女生表示她有過猝死生還、體位性低血壓等情況。孫某觀察到,女生的神志有些渙散,瞳孔直徑也有點放大,而且對答能力越來越差。
孫某表示:" 我當時的操作很簡單,是一些基本的體格檢查,包括觀察脈搏、神志、呼吸、心率,再通過一些簡單的儀器設備為其量血壓、查血氧飽和度。處理操作也很簡單,就是讓她吸氧,隨后平臥。這名女生的情況逐漸好轉。"
7 月 24 日,孫某在飛機上救人一事被學校官微發布,有網友贊其見義勇為,也有網友質疑其 " 臨床知識匱乏、沒有執業資格 "。
乘務員憑啥要求醫生出示證件、寫情況說明書、簽字畫押?
這讓醫生很不舒服,有啥依據嗎?
針對近期動車和飛機上廣播尋找醫生這兩起事件,很多醫生都有話說。
廣東一名醫生敘述道:" 我去年回家遇到一個下肢外傷伴有多處骨折的患者,因沒有長時間換藥,傷口化膿,分泌物及滲出液流淌不止,患者疼痛難忍,列車員廣播要求幫助,本來不打算去了,但后來沒有忍住,還是去了。因火車條件有限,換藥起來很不方便,用完了火車急救箱的所有紗塊及繃帶,搞了一個多小時,累的滿頭大汗,因地方比較窄,衣服也弄臟了。后來被要求出示執業證、工作證,還要錄像,瞬間就后悔了。"
北京一名醫生則說道:" 我上次去武漢,在火車上就遇到了一個心臟病患者,火車上什么設備都沒有,我只能去給他按按穴位,結果患者家屬說別給按壞了,我心里猛一驚。好在當時處理完后,他本人說舒服多了,我一句話沒說,轉身就走。結果那女的跟我要電話,說后期萬一有什么問題好找我。后來列車員也要我手寫情況說明,我說我都把人救了,能不能不寫情況說明,列車員說那不行,你必須寫,寫完了要留做證據,上交給領導。于是我就寫了,最后還簽字畫押,感覺就像干了壞事一樣。"
有人認為,這完全就是列車的自保推責行為。
河南一名醫生就表示:" 廣播上呼叫醫生,這本來就是個流程,演給乘客家屬看的,呼叫半天,就算沒有醫生過來,通過廣播呼叫也能證明列車盡責了。哪個不開眼的醫生真的來了,那列車今天就吃定你了,反正人是你救的,真出了什么意外,那也跟它列車沒關系,所以列車會強行要求你寫情況說明,用來證明所有的診療行為都是你做的。打開天窗說亮話,其實就是列車想自保,不想承擔一點責任。"
事實上,列車員要求醫生出示醫師證、寫情況說明、簽字畫押,可能也很無奈,因為現行的規定就是這樣。
2003 年 2 月 27 日,原鐵道部、原衛生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聯合印發了《旅客列車急救藥箱管理辦法(暫行)》,辦法出臺的目的是為了使在乘車中突發疾病、創傷的旅客能夠得到及時的救護和簡易治療,保障旅客的健康與安全,履行鐵路運輸企業對遇險旅客積極救助的法律義務。
該辦法規定,醫務工作者要發揚救死扶傷和人道主義精神,到達現場后需出示證件并積極投入對患者的救治;在緊急救治中,醫務工作者應當將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等如實告訴患者或同行的旅客,但應當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后果。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醫務工作者進行緊急救治,在處方藥使用后要填寫藥品使用記錄;需要轉送到醫院治療的病人,醫務工作者在處理后要填寫簡要治療記錄,并進行簽名。
因此,醫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救人后,列車員要求救人醫生出示醫師證并書寫救治情況說明書,是有充分依據的,并非多此一舉。至于這會不會讓救人醫生感到不舒服,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設置列車醫生崗位,
列車上隨配醫生是否可行?
上文中,這名在列車上目睹了一切的自媒體博主提出了一個建議,她認為,既然很少能有人主動出面去救人,那為什么不能專門設立一個列車醫生的崗位呢?設立之后,每輛列車上都有一名專業的醫生,列車上搶救的設備也都配置齊全,列車醫生隨時跟著列車出行,乘客只要突發疾病,列車醫生就能及時出手相救,這樣也不用廣播尋找醫生了。
這個建議真的讓人眼前一亮,確實有必要好好討論一下。
目前,普通火車和飛機并沒有配備專門的醫生,當乘客突發疾病時,列車工作人員只能通過廣播尋找車上的醫護人員進行救助,如果沒有找到,便會聯系前方車站,安排救護車在車站待命,列車到站后再把患者送往醫院,但這可能會耽誤最佳救治的時間。
普通列車沒有專門的醫生,但有一部分列車上有醫生。根據商務部等九部門發布的《增開銀發旅游列車促進服務消費發展的行動計劃》,銀發旅游列車上會配備 1 名執業醫師、2 名護士以及 aed 設備。例如在銀發列車上,醫生可以第一時間對突發疾病的乘客進行診斷和救治,爭取寶貴的搶救時間,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復率。
對此,一名法律界人士給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 這個人力成本太大了,為每輛火車配備一名醫生需要大量的醫療人力資源,這將增加鐵路運營的成本。而且,乘客在列車上突發疾病并不是很常見。另外,如果鐵路部門真的配備了專門的醫生,醫生在火車上進行救治時,可能會面臨一些責任風險,如果救治不成功或出現醫療糾紛,由于醫生是鐵路部門配置的,那么,鐵路部門肯定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到底救不救?怎么救?
醫生最害怕家屬的糾纏
但現在出現了一個矛盾,鐵路上沒有配置專門的列車醫生,通過廣播尋找醫生,如果人家醫生作為旅客,只想好好地坐個車,并不想主動出面,咋辦?
7 月 22 日,南京一名兒科醫生就表示:" 今年有次坐飛機,我也遇到了這種需要醫生幫助的情況,空姐用廣播喊話,說有患者需要醫生幫助,但我是兒科醫生,專業不對口,這種情況下需要急診醫生,我想出手都沒法去,最終還是沒有去。"
醫生如果不想出面,我們也都能理解。醫療是一個很大的領域,一個醫生不可能懂得所有疾病的緊急救助方法。當專業不對口的時候,如果不懂,可以不去救,也可以等待有經驗的人去救,但絕不能亂救,尤其是處在緊急狀態下的病人,這可能會造成更壞的后果。
造成嚴重后果的主要原因在于:
1. 你無法準確診斷患者的病情(比如腦梗塞和腦出血,癥狀相似,治療原則卻頗有對立);2. 治療手段過于局限,列車上能有什么?有時候根本起不到治療效果;3. 專業不對口,醫生無法完全掌握其它科室的救助手段;4. 有些危重癥發病太急,預后太差,即使在醫院也難以救活。
目前,對于在交通工具上要不要去救人這個問題,很多醫生擔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不去救人,良心不安;去救人,如果患者出了意外,自己可能要擔責。此前 2021 年 8 月 17 日,醫師法草案三審稿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草案三審稿明確醫師在公共場所因自愿實施急救造成受助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
但現實中,患者家屬是管不了那么多的,一旦醫生在火車上救人沒成功,家屬是真的會一直不依不饒的,僅家屬的糾纏就能讓人身心俱疲。
到底怎么辦呢?醫生到底救不救?怎么救?或許列車醫生這個崗位真的可以研究一下了。
撰文 | 阿拉斯加寶
編輯 | 阿拉斯加寶
●
●
●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立刻下載梅斯醫學 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