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萬湑龍
首先,這個標題并沒有對于樂道 L60 這輛車有著任何看衰的情緒。恰恰相反,我不止一次地表達過,樂道 L60 在去年上市的那個時間節點上來看,是一款產品力足夠優秀的車。只不過樂道一開始所面對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在產品力上的,我們在當下再看樂道 L60 在過去半年走出的銷量曲線,就能知道在一個極具誘惑力的價格前提下,這輛本身底子就不錯的車,肩負著一定的輿論壓力,它的真實表現應該是怎樣的。
但真正讓我覺得遺憾的地方,是 L60 這輛車當時并沒有非常清晰地將樂道的品牌特質釘在消費者心中。還記得去年下半年新能源 SUV 市場的基調是什么嗎?是圍剿特斯拉 Model Y。彼時就有至少 7 款車型是按著這個目標卯著勁沖進市場的。而讓消費者來看,這些車似乎區別并沒有那么大,簡直能讓人選擇困難癥發作。
而從品牌定義的角度來看,三個半小時的發布會上,李斌認真念了數十次 " 座座都是 VIP,6 人 10 箱無壓力,前后都能裝行李 " 的 L90 這款車才是更符合國內市場需求的 " 合家歡樂、持家有道 " 車型。
在大三排 SUV 這個領域,樂道如何講好純電的故事,撬動增程陣營的墻角。其實在昨晚發布會的一個瞬間,李斌做到了。
李斌學了雷軍 2 分鐘
沒錯,就是題圖里那個瞬間——當李斌從 240 升的前備箱里拿出一輛嬰兒車,手捧著一雙童鞋時,恰如雷軍附體。
但大三排 SUV 的主力消費者人群是略有差別的。記得理想 ONE 剛剛爆火的那段時間,社交網絡上對于其代稱為 " 奶爸車 "。其實真正關注到這類車型的消費者,恰是品牌最難討好的一撥人,他們可能對吸睛的外觀無動于衷、對于動力數據不屑一顧,但是每個座位的舒適性、乘坐和裝載的空間、使用過程中的便利性和經濟性,以及 " 冰箱彩電大沙發 " 的使用體驗,是格外關注的——以上這些,說的正是我自己。
昨天李斌也講到,這個前備箱有個很實用的場景,就是當你在超市采購完,推著手推車到車位時,你不再需要把車開出來才能將東西放在后備箱里。而是輕敲前備箱蓋,直接放在前備箱里就行。帶娃的朋友可能更有體會,兩口子上車前一個人抱娃、一個人放嬰兒車,使用前備箱和后備箱的方便程度,是絕對不同的。
而且,這個前備箱還做到了 830mm 的開口寬度和 600mm 的離地高度,同時還是一個從開口到內部空間都純平的設計。此外,李斌還在發布會現場自己用手伸在箱蓋的開合處,演示了一遍這個前備箱的防夾功能。通過種種細節來打消用戶在使用時的顧慮——抱歉我用了如此大的篇幅來描述這個前備箱,因為這個配置,對于整個樂道品牌都極其的重要。
前面提到的,都是它容易被消費者觀察和體驗到的表層。而這個前備箱所藏著的底層邏輯,就是在大三排 SUV 這個市場里,純電車型應該如何向增程陣營發起進攻。增程車型最大的問題,就是空間占用率。發動機加大電池的組合實際上就是會占用發動機艙以及抬升底盤壓縮乘員艙空間,乘坐空間還相對容易處理一些,把車做高一點就好。但是巨大的車頭部分空間,相當于是被完全摒棄了。
空間上的人無我有,就是樂道 L90 在與同類型增程車相比較時,最為打動人的特點。順著這個思路繼續往下走,樂道 L90 又是如何解決消費者對于純電車型的補能顧慮?
答案還得回到整個蔚來一直所堅守的換電上。
換電與增程終有一戰
回到李斌與李想在汽車領域創業的十年前,他們的目標極其相似,就是打下傳統豪華品牌固守的一片市場。
之前也提到過,李想是敏銳地嗅到了豪華品牌 7 座 SUV 在空間體驗上的局限和國內市場家庭出行間的巨大落差。而李斌看到的是換電體系如何說服豪華品牌的消費者無顧慮地投身純電。
記得我第一次在發布會上看到換電,并非蔚來,而是特斯拉。當年馬斯克在發布會上就展示過如何用換電 Model S,如何在補能速度上贏過一輛加油的寶馬 5 系。而如今我們未見換電的特斯拉,原因在于它的其他產品特質,蓋過了補能速度這一項對于消費者心智的影響。
或者換句話說,消費者在很多時候選擇的是利大于弊,在不方便或者不習慣之處,還是在捏著鼻子忍受的。每年黃金周高速公路免費的時候,都能在社交媒體上看到增程車占用服務區充電樁而引發矛盾的故事。這說明各位真正在用增程車的用戶,對于用油還是用電,心里都有著一本自己的賬簿。
經濟賬是最好算的,老萬可以斷言,樂道 L90 上市半年內,很難有其他大三排 SUV(包括純燃油、混動以及純電)在使用經濟性(也就是省錢)和補能便利性的平衡考量中贏得了它。樂道 L90 在 900V 高壓架構 +ETMS 3.0 熱管理系統加持下,百公里電耗能夠比同級增程車低 30%,而當你以家充為主要補能方式的話,成本能低到每公里 6 分錢。
但還有另一種現實情況,就是包括我在內的很多新能源車用戶,是沒條件安裝家充樁的。當時我買蔚來 ES6 的時候,很打動我的一個點就在于,我家周邊方圓 2 公里以內就有三個換電站。我這種情況,通常被車友們稱之為住在 " 電區房 "。
那還是在 4 年前,說到電區房肯定就聯想到的是資源稀缺的學區房。可是如今情況已經大不一樣,截止到現在,蔚來在全國已經建成了 3400 座換電站和 4659 座超級充電站,覆蓋 9 縱 11 橫 16 大城市群,連通全國 550 個城市。而我開自己那輛蔚來 ES6 長途自駕的感受是,與其去直流樁枯等著充電,還不如找個換電站去換電來得方便。
而最后,我想說一個樂道 L90 更加隱性的優勢,其實是輕量化。
這些年無論是增程還是純電車型,隨著體積膨脹隨之而來的,就是重量的攀升。李斌最近一次上熱搜,恐怕就是和吳曉波直播是,談及到行業推大電池,但是越重的車安全挑戰越大,對馬路的破壞越大。
可惜上熱搜的是依然是后面半句,再一次成為了李斌式 " 黑熱搜 " 的論據。
" 水多加面,面多加水 " ——大三排 SUV 本身就意味著更高能耗,而為了解決續航問題上馬的大電池,又會推高重量,更重就意味著需要更大的電池來保續航。這是增程車除了發動機占空間之外,另一個使用環境中的痛點。而樂道乃至整個蔚來所秉承的思路,從來都是體系化的,那就是在純電這個唯一綱領之下,協同各個研發、設計、生產環節進行減重。
減重的優點顯而易見,電耗自然是變低了的,同樣容量的電池也能提供更長的續航里程。如果再放長線講一點的話,那就是對于輪胎和剎車系統的損耗是更低了的。哪怕是我那輛老款 ES6,實際使用過程中的輪胎壽命,也大大超過了我對于它的預期。而更重要的一點,主動安全性能會更好。因為底層邏輯是更輕的車,剎車距離自然會更短。留給安全系統的反應冗余度更能夠得到保證。當然對于道路的損耗,這個問題實在是過于長線,目前我還很難 get 得到。
這種溝通方式會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引發共情的難度上頗有些高。像是 " 汽油味 "、" 比保時捷工廠更好 " 以及這次的 " 馬路損耗 "。如果你細細看完李斌說這些話的全貌以及所處的場景,會更加容易理解一些。但問題是,如今的輿論場比 " 理性 " 看得更重的是 " 情緒 "。
當李斌從樂道 L90 的前備箱里取出嬰兒車時,一個動作就能調動起不少人的情緒。或者說,是不少家庭用車消費者所需要看到的情緒化表達。這也是我標題所想說的,關于家這個命題,樂道 L90 從價格到配置、從空間到裝載、從補能焦慮到使用經濟性、從安全性到長期價值,都是更容易讓樂道這個家庭化的品牌說服家庭用車消費者的產品。
所以我會想——如果樂道先出這樣一輛家庭化情緒拉滿的 L90,是不是如今的品牌認知度和市場地位要比現在更好?畢竟,需要說服家庭消費者,那應該從最有家庭需求的購車者開始,而不是試圖教會年輕人什么是家庭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