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開年以來,AI 行業的風向悄然變化。當大家對聊天機器人已經習以為常時,一個更新的概念——能直接動手完成任務的 AI Agent,開始被頻繁提起。
就在這個當口,一個叫 Manus 的產品進入了大眾視野。它想解決的核心問題,是如何讓 AI 不止會說,還能直接上手做事,把想法變成結果。這個思路,加上它在亮相時對整個情緒的利用,讓它很快吸引了全球科技圈的關注。
雖然像 OpenAI 的 Operator 在今年 1 月就發布了研究預覽版,但從后來故事的走向來看,Manus 的出現第一次將一個獨立的、定位 " 通用 " 的 AI Agent 產品,拋到了更廣泛的用戶面前。
接下來的幾個月,這家公司的節奏很快。三月產品剛亮相,四月就宣布完成了 7500 萬美元的 B 輪融資,領投方是硅谷老牌的頂級風投 Benchmark。同時它出現在 Anthropic 等硅谷主要模型公司的生態里,得到高調展示。他的創始團隊開始在全球各地舉辦用戶聚會。
到了六月,Manus 便正式確認,將公司總部從北京遷往新加坡,同時還計劃在加州和東京設立辦公室。
將總部設在新加坡這個東西方交匯的樞紐,讓它離全球市場更近了一步。當然,在當前復雜的全球環境下,這樣做也是一種現實選擇。加速遷往新加坡,部分原因也被認為是為了應對美國對 AI 領域的投資審查。
伴隨總部遷移的,是團隊的快速重構。近期,Manus 對國內的團隊進行了調整,約 40 名核心技術人員被轉移到了新加坡的新總部,而國內原有的約 120 人團隊中的其余部分則面臨裁員。有評論就指出,對于一家初創公司,120 人的團隊顯得有些 " 臃腫 ",調整或許也是必然。
就這樣,Manus 在短短幾個月里,完成了從一家本土明星創業公司到新加坡全球總部的轉變,這被不少人形容為 " 跑路 "。
喧囂之下,Manus 是怎么做產品的
一家公司的架構與戰略經歷劇變,外界的目光往往聚焦于其商業動作。但對用戶來說,更關心的問題始終是,那個最初吊足了人們胃口的產品,現在怎么樣了?
要理解 Manus,可以用一個比喻。過去我們用大模型,就像招來一個學識淵博的博士實習生,但只給了他紙和筆,能做的事情很有限。而 Manus 想做的,是直接給這個 " 實習生 " 一臺配置齊全的電腦,讓他能上網、能使用工具、能自己寫代碼,讓他真正地動手干活。所以,它的核心意在彌合 " 構思 " 和 " 執行 " 之間的鴻溝。
為了實現這一點,它的內部設計更像一個微型項目團隊,能自動規劃、執行、并驗證任務。這種設計的關鍵,在于它讓用戶 " 看見 " 了 AI 工作的全過程。用戶看到的不再是黑盒子和最終答案,而是一個清晰的任務列表,能實時觀察到 AI 正在采取哪一步行動。
盡管通用 AI 代理的愿景很宏大,但初期的熱度過后,現實的問題也逐漸浮現。許多用戶反饋,面對一個空白的輸入框,反而不知該如何分配一個具體的復雜任務。同時,Agent 的運行速度偏慢,成本也不低,這都影響了用戶的使用頻率。有數據顯示,產品初期的訪問量曾出現連續下降。
Manus 在產品哲學上的核心理念叫做 "less structure, more intelligence"。團隊相信,不應該為當前大模型的局限性去設計過多僵化的產品結構。有一個流傳的說法是,Manus 團隊自己沒有寫過一個預設的 " 工作流 "(workflow)。他們相信,只要給模型更少的限制,它自己就能通過學習找到最優的解決方案。
這種思路,決定了 Manus 選擇成為一個 " 套殼 " 應用,它專注于打磨應用層,整合并調用業界最優秀的基礎大模型(如 Anthropic 的 Claude 系列)來完成任務,而不是自己去造大模型。這是一個務實的選擇,可以更快地向用戶交付價值。但挑戰也隨之而來,作為 " 套殼 ",它的核心能力極大程度上受制于它所調用的底層大模型。一旦底層模型的能力提升,或者像 OpenAI、Google 這樣的大廠推出功能更強的原生 Agent,Manus 就可能面臨被 " 吞噬 " 的風險。
目前來看,Manus 正試圖通過快速的產品迭代和對用戶工作流的深度整合,來建立這種壁壘。他們博客中提到的未來規劃,包括定時任務、應用集成(郵件、日歷、云盤)等等,都指向一個更宏大的目標,成為用戶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 第三只手 "。這個愿景,也恰好呼應了它的名字—— Manus 在拉丁語中,正是 " 手 " 的意思。
現在還能這樣用
從最初的邀請碼饑餓營銷機制,到后來限免開放,再到有了完整付費分層正式給所有用戶提供服務,Manus 能做的事有哪些變化?
這個反而是沒多少人討論的。
許多人對 Manus 的印象,可能還停留在它誕生之初那些能自主規劃旅游行程、或生成市場研究報告的驚艷演示上。這些能力展示了它作為 AI Agent 的潛力。那么,經過這幾個月的迭代,現在的 Manus 又多了哪些有意思的用法?我們實際上手試了試。
第一個發現是,它在想辦法讓普通人也能輕松用起來。我們打開它的 "Playbook" 模板庫,選了一個 "AI 健身教練 " 的模板。
類似的 " 模板化 " 思路也體現在 PPT 生成上。我們嘗試讓它 " 做一個關于人工智能簡史的 PPT,面向小學生群體 "。
接著,我們測試了它的自主操作能力,給它下達了一個指令:" 打開小紅書,給硅星人 Pro 發布的最新的一條筆記評論:今天星期五,猴子去跳舞 "。
我們讓它用皮蛋和香蕉,創造一道黑暗料理,并生視頻。
這個 " 修復 bug" 的過程,是整個測試中最有亮點的部分,它不僅展現了意圖理解、任務規劃和工具調用能力,還體現出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和糾錯能力。
最終的視頻長這樣:
寫在最后
回顧 Manus 這幾個月的發展,無論公司層面各種爭議動作,還是是產品層面在宏大愿景與用戶現實之間的反復權衡與調整。一個核心問題仍然時常被提起,Manus 的護城河究竟是什么?
這是一個在行業里被反復討論的話題。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作為 " 套殼 " 應用,它的核心能力受制于所調用的底層大模型,存在被 " 吞噬 " 的風險。這確實是它最大的挑戰。但在硬幣的另一面,也有觀點認為,真正的壁壘并非只在技術本身,更在于對用戶需求的理解、產品打磨的速度、以及由此形成的用戶習慣和品牌效應。
從我們的復盤和測試中可以看到,Manus 正試圖通過后一種方式構建自己的壁壘。包括它密集在全球各地與用戶見面,也是這個策略的一部分。
但這注定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AI Agent 賽道的競爭已經異常激烈。前有 OpenAI、Google 等巨頭環伺,后有無數靈活的創業公司緊追不舍,Manus 能否靠更快的迭代速度,在底層技術被追上之前,建立起足夠的用戶忠誠度,將是決定其命運的關鍵。
從這些產品體驗來看,它的 " 跑路 " 過程里,產品也沒停止更新迭代和完善功能,但同時這些功能也沒能讓它與其他對手徹底拉出距離。人們對這款產品和這個團隊的期待也一直在產品上,如果國內國外團隊、經營等事物能占用更少精力,產品和技術迭代能有更多投入,Manus 這個產品能變成什么樣?這始終才是真正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