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巨頭燒錢搶的不是外賣,是未來!
作者 | 金刀
編輯 | G3007
最近,外賣行業可謂是熱鬧非凡,一場史詩級的大戰正在激烈上演。
7 月 2 日,淘寶閃購啟動 500 億補貼計劃,徹底打響了外賣行業的新一輪大戰。這場由京東外賣于幾個月前發起的戰爭,正在被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少用戶驚呼,自己仿佛穿越回了 2015 年,那個僅花幾塊錢就能吃一頓外賣的好日子又回來了!
7 月 5 日晚間,這一輪外賣大戰的主角——美團和淘寶閃購,分別秀出了首輪成績單:美團方面,當日即時零售訂單突破 1.2 億單(其中餐飲突破 1 億單);淘寶閃購方面,日訂單數超 8000 萬(非餐飲訂單超 1300 萬),光是二者的合計訂單數量就超過了 2 億。
01
京東叫板阿里入場
外賣大戰時間線全解析
今年最早的外賣大戰當屬京東高調宣布進軍外賣市場。
2 月京東高調宣布進軍外賣市場,以 " 有條件免傭 + 為騎手購買社保 + 利潤率低于 5%" 等組合拳的形式,在輿論場上占盡對美團的優勢,其峰值訂單于 6 月 18 日達到 2500 萬單,雖然剛到此前美團外賣新峰值的零頭,但考慮到京東屬于全新進入的挑戰者,這一成績也實屬不易。同時,京東外賣品質餐飲門店入駐超過 150 萬家,全職騎手規模突破 12 萬人,也對美團構成了一定的威脅。
5 月 2 日淘寶正式推出 " 閃購 " 頻道,相當于把餓了么搬進淘寶這個超級 APP 中,并且獲得前所未有的流量大支持。閃購僅上線三天后的 5 月 5 日就突破 1000 萬單,隨后在 5 月 26 日突破 4000 萬單,再到 7 月 5 日突破 8000 萬單。僅從訂單數量的角度來看,已經初步能與美團分庭抗禮。
從市面上的情報來看,這一輪阿里與美團的補貼,可以算的上是拳拳到肉。7 月 5 日,不少用戶驚喜地發現,淘寶閃購和美團外賣,同時都出現了這么多年以來再也沒見過的 " 巨額 " 紅包。甚至因為紅包金額巨大的原因,不少單品甚至出現了 "0 元購 " 的情況。
02
阿里搶攻即時零售
盯上的竟是萬億蛋糕?
有很多讀者可能都會產生一個疑惑,為什么時間到了 2025 年,外賣格局已定的前提下,巨頭們又重新下場搶占市場?
自 2018 年百度外賣徹底被餓了么收入囊中開始,市面上總體只剩下兩家,并且美團的市場份額常年接近八成,對餓了么保持巨大優勢。按照以往的互聯網公司經驗來看,這種市場格局下基本上已經快要進入 " 贏家通吃 " 的狀態。并且美團此前的財報似乎也在印證這個觀點:結束長期的虧損以后,美團各項經營指標蒸蒸日上。2025 年第一季度,總營收同比增長 18.1%,達到 866 億元人民幣。同期當年 " 看不起賣盒飯錢 " 的百度,營收 325 億,同比增長 3%,營收僅為美團的 37.5%。
反觀餓了么,因為沒有單獨披露,我們只能從阿里本地生活的整體財報中窺見端倪:根據阿里 2024 財年的財報顯示,由于餓了么單位經濟效益持續改善、業務規模繼續增加,到家業務虧損繼續收窄,帶動本地生活集團加速減虧。至少說明,餓了么目前還處在虧損需要集團輸血的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阿里集團進行大舉投入,顯然不能單純為了搶回市場份額這么簡單,背后肯定有深層次考慮。尤其已經在 AI 領域投入巨量資金且短期暫時看不到回報的情況下,阿里的這一步,我們認為,與之前京東具有同樣的考慮,即爭奪 " 即時零售 " 的市場份額和用戶心智。
我們再回到美團一季度的財報,就能發現蛛絲馬跡。
4 月正式推出了美團閃購品牌,消費者可從美團 APP 首頁直接訪問,與數百萬零售商、品牌和中小商家合作,滿足全國超 300 億消費者日常購物需求,30 分鐘內送達。情人節期間日訂單量近乎翻倍,眾多消費品類表現出色。
第一季度美團閃購的交易用戶超 5 億,其中 90 后年輕消費者占比達三分之二,用戶粘性和購買頻率也有所提升。推出 "30 分鐘萬物到家 " 的即時零售品牌 " 美團閃購 ",初期營銷活動使閃購的峰值日活用戶接近 650 萬,其中 95 后年輕用戶占比超一半。
龐大的用戶群體、年輕消費者占比高達三分之二、用戶粘性高。這對于任何一家電商平臺來說,都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并且這是一個教育消費者過程,是任何一家巨頭都不容缺席的。
從美團外賣的角度來看,已經逐步開始從 " 送盒飯 " 轉變成 " 送萬物 ",超脫了原有外賣的局限性,慢慢變成了一家真正的電商公司。而對于阿里、京東這些老牌電商來說,美團已經殺入了自己的腹地,如果在此時不能進行有效的阻擊,將來即使不被顛覆,營收等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才是他們最擔心的。
03
中國即時零售如何顛覆傳統零售?
前文中我們已經介紹了,目前市面上的 " 外賣大戰 ",本質上是即時零售大戰,那么我們有必要探討一下,即時零售的前世今生。
最早的即時零售發源于美國,其在美國的發展可追溯至互聯網泡沫時期 Webvan(1996),后 Instacart、亞馬遜接過衣缽。但礙于高昂的履約成本,該模式始終是小眾市場。中國在即時零售的探索遠晚于美國,但如今市場規模卻顯著領先,美團閃購作為模仿者訂單量已接近 Instacart 的 12 倍,且差距仍在擴大。商務部預計 25 年即時零售市場規模近萬億,遠期有望超過 2 萬億。
究其原因主要是中美兩國履約成本不同。在美國地廣人稀的城市形態下,單均配送成本高達 7 美元,而客單價卻難以覆蓋。即便后來的 Instacart 采用輕資產模式,2024 年單均騎手成本仍維持在 7 美元左右,導致其始終是小眾市場。反觀中國,雖然起步晚但成效顯著,中國城市人口密度是美國的 8 倍,多層及高層住宅占比達 72%,而美國 72% 為獨棟住宅。這種高密度聚居形態使美團騎手單小時送單量達 6 單,因而綜合成本比美國低很多。
中國消費者對便捷的需求已形成獨特的消費基因。與美國 " 囤貨式 " 購物不同,中國居民更傾向小規模、多頻次采購。2020 年中國家庭平均規模降至 2.6 人,較 1982 年的 4.4 人顯著下降,家庭小型化使得單次采購量減少,采購頻次增加。同時,中國居民日均閑暇時間僅 3.9 小時,遠低于歐美國家,年輕群體更愿意為時間付費 —— 25-35 歲消費者占即時零售用戶的 60% 以上,他們用金錢換取 30 分鐘送達的便捷體驗。
這種需求與日本便利店崛起的邏輯相似,但中國的特殊性在于:日本通過密集的便利店網絡滿足便捷需求,而中國則因閑暇時間更稀缺,催生出更極致的 " 送貨上門 " 模式。山姆中國線上銷售占比超 50%,遠超美國的 17%,印證了中國消費者對即時零售的接受度已超越傳統零售形態。
到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供需土壤更適合即時零售的發展,而且美團已經為市場作出了榜樣,其他巨頭只需要 " 摸著石頭過河 " 即可。
結 語
這場外賣大戰,本質是巨頭對即時零售賽道的爭奪。中國高密度城市形態與消費者便捷需求,催生出萬億級市場潛力。美團以 " 萬物到家 " 重構電商邊界,阿里、京東借補貼強勢入局,既是對現有格局的挑戰,也預示著即時零售將重塑本地生活服務生態。這場戰爭,不僅讓用戶重拾低價紅利,更推動行業向 " 即時滿足 " 的終極形態加速演進。
- END -
往期精彩回顧
Highlights
品質消費時代,年輕人的錢包都去哪兒了?
京東的 " 無限戰爭 ",燒向商戰強者攜程
京東美團開打外賣戰的三大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