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互聯網江湖,作者 | 劉致呈
過了 5 月中旬,電商大戰的氛圍愈發濃烈了。
小紅書給這鏖戰前的緊張氛圍,又添了一把火。
先是 " 紅貓計劃 " 讓行業吃了一驚,而后京東也與小紅書合作,小紅書內的商品鏈接也可直接跳轉至京東頁面。
小紅書放開放外鏈,效果很直接:一是用戶一鍵跳轉到天貓、京東店鋪拔草,縮短了轉化路徑。二是從種草到成交,比以往更加精準了。
這對天貓、京東來說,無疑是利好。于小紅書而言,事情似乎變得沒那么簡單了。
過去幾年的 618,氛圍感有了,但數據卻也一年比一年差,國補之下,今年消費增長的勁頭兒迅猛,各方都憋著一股勁兒。
當巨頭們之間的電商大戰到了燃點,一個開放的小紅書,可能對誰都是最優解。
小紅書以退為進?開放的背后亦是妥協
早在 2020 年小紅書就對淘寶放開過外鏈,允許部分達人直播間和筆記展示淘寶商品鏈接。但是,合作持續的時間很短,僅僅不到一年的時間。
現在來看,小紅書當時選擇關閉可能出于兩點考慮。
一是想要發展自己的電商業務。
從 21 年開始推出 " 號店一體 ",降低開店門檻,到允許商家賬號直接關聯商品筆記。小紅書的電商化意圖很明顯。當年 5 月,小紅書頒布《社區商業公約》,強調交易必須在站內完成,要求博主 " 不要在個人頁、評論、私信等場景把交易引導到站外 "。
顯然,當時小紅書管理層認為,電商這塊兒肥肉,還是得留在自己盤子里。
也由此," 不站隊 " 的小紅書變成了一座 " 流量孤島 "。
到 23 年,小紅書發力買手和直播電商,組建了全新的交易部,成為與社區部、商業部平行的一級部門。2024 年,更是明確了 " 生活方式電商 " 的定位。
今年 618 前卻突然開放外鏈,不出一年,為何小紅書態度大變?
說穿了,還是放不下調性。
二,開放外鏈是怕破壞社區氛圍。
小紅書的獨特優勢在于其 "真實分享" 的社區文化。
這也是為啥小紅書搞電商化的同時,一直有聲音質疑電商化會破壞內容生態。
用戶自發創作的筆記、測評和攻略,就像是大眾點評上網友們對餐館的評價一樣,天然具備高可信度,這種可信度也為引導購物提供了基礎條件。
2024 年第一季度,小紅書的 UGC 占比約 90%,小紅書 " 種草達人 " 中,68.06% 為粉絲數小于 5000 的 " 素人 "。
有信任基礎在,小紅書海量且真實的用戶筆記,就是一座金礦。
然而,金礦是不容易開采的。
電商味兒越來越濃,博主種草也會被用戶主動識別為廣告。
久而久之,這是會動搖小紅書內容根基的。
前車之鑒就是 " 寶寶樹 ",當年寶寶樹是全球最大的母嬰社區,用戶超 5 億。和小紅書非常像,只不過品類更加垂直。后來呢?寶寶樹把自己的流量打包賣給了復興集團和阿里巴巴,最終慢慢淡出了大眾的視野。
其實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微博,知乎,莫不如此。
今天的小紅書想要真正達成 "真實種草 + 拔草" 的閉環,就必須克制自身的電商業務,給商業化戴上 " 緊箍咒 "。
流量是貨幣,注意力是會發生通縮的。
好在小紅書的商業化的進程一直算是比較克制的,但如果將來要 IPO,貨幣化率必然是市場看重的一個指標。
也許單靠自身的電商業務,可能很難達成預期中的貨幣化率,此刻突然放開曾經忌憚的外鏈,也許是不得已而為之罷了。
不是只靠流量,電商是個復雜的生意
從阿里做出支付寶,開始向 C 端賣貨,到現在直播電商遍地開花,看著電商行業一路成長到現在,我對電商行業有這么一個基本判斷:
做電商,流量很重要,但要做成電商,不是只靠流量。
今天,所有的電商平臺都在聚焦三件事:俘獲人性、滿足欲望、促成交易。
俘獲人性,反映到數據端是 DAU、MAU。滿足欲望,反映到數據則是 GMV、GTV。到了最后一步,真正促成交易,才會被會計師認可,然后在年報里確認為營收。
這三件事兒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難就難在平衡。
懂人性,懂交易是兩件事兒,需要兩套完全不同的能力體系。再大的企業資源都是有限的,怎么去分配,都需要權衡利弊。
小紅書懂人性。所以,在快抖 B 三分天下之后,還能靠著獨特調性的內容,守著自己的流量池不被分食。
你再看知乎,再看看貼吧,高下之分立顯。
說穿了,本質上,高價值的流量講求圈層,講求調性。私董課為什么賣那么貴?賣的是一個圈層,賣的是一個資源互換的機會,這就是調性。
交易不同,交易講究供給,講究規模與成本。
2024 年,小紅書電商 GMV 也只是千億規模,但自營商城的成交占比不足 5%。與電商巨頭規模差了不止十倍,貨幣化能力差了幾十倍。
論用戶規模,小紅書月活躍用戶已達 3 億,日活躍用戶(DAU)約 1.2 億,論用戶價值,高價值的女性用戶占比 70%,男性 30%,且都是年輕人,是新消費主力。
那么,小紅書差在哪?
我認為可能是差在了供給端。
" 種草 " 這事兒,對小紅書來說,既是一種能力半徑,也是路徑依賴。所以,開放鏈接之后,小紅書看似是要做 " 上游 ",但更像是一種妥協。
對自身供應能力不足的妥協。
接下來,關于小紅書有兩點值得觀察:
一:財務上,廣告營收的結構占比是不是會占得更多,核心電商業務會不會逐漸邊緣化?
不同的電商模式之間是有競爭的,即便是同一個生態里,自營和外鏈也會有競爭,開放外鏈之后,貨架電商涌進來的不僅是機會,也是競爭。
那么,面對外來競爭,過去被平臺保護得很好的自營電商,還能不能生存下去?這個是個問題。
二:賣流量的,能不能勝過賣交易的?
開放外鏈之后,短期內小紅書的商業化大概率會有一波爆發,但能持續多久是個問題。
畢竟,內容平臺的貨幣化率不高,不是策略的原因,是模式使然,開放外鏈本質上就是賣流了,又回到了注意力變現的邏輯。
互聯網商業的世界里,賣流量像是第一產業、第二產業。是做的生產、流通。
賣交易的,本質上是服務貿易,是把生產剩余集合起來,通過撮合訂單來變現。
兩者在變現能力上,有本質的差異。
這種差異也同樣反應在一級市場的價值判斷上,天眼查 APP 顯示,2024 年 7 月的融資中,小紅書估值 170 億美元。
京東、淘天、花了那么多年,才做好流量能力、交易能力的平衡。而小紅書沒有足夠的資源,空間窗口來建立另一個交易體系。
抖音深諳人性,也最能俘獲人性,可供給端總差那么一招,你看抖音電商 GMV 那么狂,但要論變現能力,還得是淘天。
這里面體現的就是電商生意的復雜性。
行業發展了這么多年,淘寶、京東搭建起來了基礎設施,讓人感覺做電商生意開始變得容易了,但要讓人與人隔著屏幕,通過代碼數據完成交易,本身還是一件極其復雜的事情。
投放、引流、轉化、交易,運營、倉儲、物流,配送……涉及的能力很多很雜。這也注定,任何的封閉電商體系終究都是要對巨頭開放的。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借助巨頭的能力降本,才能更好地實現自身的貨幣化。
小紅書的開放是有益的。
回過頭來看," 紅貓計劃 " 其實很有價值。
過去的投放對品牌方來說,成交數據是缺失的,品牌方的錢買的是個 " 盲盒 ",就算有效果,來自哪里也無從得知。
比如,一些外企消費品牌的朋友們一直都知道在小紅書種草的重要性,但沒有終端成交的數據,很難說服決策者增加投放預算。
" 紅貓計劃 " 就強調了雙方的數據共享:小紅書開放閱讀、評論、點贊等前鏈路數據,淘寶天貓則提供進店、搜索、成交等后鏈路轉化數據。
當然,有收獲,就會有犧牲。
最終 " 犧牲 " 的可能是看重小紅書流量價值,然后進場的個人商家們。當整個行業洪荒之力涌至,最終為他人做了嫁衣。
行業涌動的塵埃落到每一個商家面前也許都是一座大山。
接下來,個人進場小紅書做電商,會不會變成了一個 " 地獄級 " 難度的游戲?
值得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