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久久-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日本免费-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国产不卡免费视频-国产不卡视频

關于ZAKER 合作
愛范兒 13小時前

索尼 WH-1000XM6 首發評測:一款遲到三年的索尼旗艦降噪耳機

今天,索尼正式發布了全新的頭戴式降噪耳機 WH-1000XM6,國行定價 3499 元。

似乎每次索尼更新旗艦級降噪耳機新品的時機,都會選在剛剛步入夏天時節的五月份。此時距離索尼發布 WH-1000XM5,恰好過去了三年的時間。

毫不意外地,全新的 WH-1000XM6 仍然延續了索尼傳統的型號命名方式,迎來了旗艦頭戴式降噪耳機的「Mark Six」世代——索尼 1000X 系列的第六款頭戴式降噪耳機。

只可惜,索尼 1000X 系列的頭戴式降噪耳機一直都沒有一個通俗易記的昵稱,以至于 WH-1000XM6 難以像 WF-1000XM5 那樣,能夠喜提一個類似「降噪豆 5」這樣接地氣的官方中文名稱。

好在,索尼 1000X 系列的產品力一直都是有口皆碑,每一代產品都能夠收獲大量常旅客、通勤上班族、學生以及那些離不開降噪耳機的用戶們的青睞。

所以即便不是每個人都能精準地說出它的產品型號,但確實有很多人會在選購的時候下意識地搜索「索尼降噪耳機」——這個始于 2016 年的品牌符號,已經成為了降噪耳機領域的現象級標桿。

三年之期已到,究竟全新的索尼 WH-1000XM6 表現如何?我們先從它的外觀變化開始講起。

可折疊設計回歸,彌補 XM5 的所有遺憾

如果,它是折疊收納就好了。

在 WH-1000XM5 換上了新的設計之后,無論是堅守 WH-1000XM4 的老用戶,還是剛剛選購了 WH-1000XM5 的新用戶,都不約而同地發出了同樣的感嘆。

▲ 索尼 WH-1000XM5,因為不可折疊收納,耳機包的體積也增大了

甚至我身邊也有朋友在 XM5 推出了之后,還是考慮到自身要面對較多的差旅情景,不得不轉而購入舊款的 XM4。當時我們認為,換新顏的 WH-1000XM5,提升了外觀辨識度和佩戴舒適性的同時,反而留下了一個「不可折疊收納」的最大痛點。

直至三年之后的今天,我才能自信地說出當時埋藏在我心里的一個觀點:

與其說 XM5 的不可折疊是最大痛點,倒不如說 XM5 為 XM6 的迭代更新,留下了一個足夠明確的升級方向。

沒錯,全新的索尼 WH-1000XM6 在前代極簡且圓潤的設計基礎上,重新設計了一個可折疊收納的金屬轉軸結構,喚回了熟悉的折疊收納方式。

根據索尼的說法,為了在纖細、靜音的頭梁里加入折疊結構,索尼在轉軸上采用了 MIM (金屬粉末注射成型)的精加工工藝。得益于這個工藝,更加精密的金屬轉軸,才能以更高質量與更高精度的標準被量產。

有了這個金屬轉軸,WH-1000XM6 就可以將耳罩向內折疊, 將耳罩填進頭梁之內的空間,縮小耳機在收納攜帶時的體積,正如 WH-1000XM4 及其之前的索尼頭戴式耳機那樣。

既然 WH-1000XM6 可以被折疊收納,所以索尼重新設計了它的耳機收納包,體積明顯靈巧了許多。尤其是相較于 WH-1000XM5 來說,現在這個收納包終于可以輕松地放進背包或者挎包之內,實打實地減輕了差旅時的負擔。

▲ 從左邊起,是 WH-1000XM5、WH-1000XM6、WH-1000XM4 的耳機收納盒

▲ 三代耳機收納盒的內部對比

當我們打開收納包之后,我們就可以看到索尼用類似「開?!沟姆绞綖檎郫B后的 L/R 耳罩提供了固定位置,并且細心地留下了 L & R 的提示標記。

配件方面,索尼此次依然為 WH-1000XM6 準備了數據線(USB-A to USB-C)和音頻線(3.5mm 公對公)兩個配件,在耳機盒內也「挖」好了收納這兩個配件的地方。

這兩個配件的的藏身之處還配備了一個彈性面料,防止配件的意外跌出。

這個耳機收納包還有一個值得夸贊的地方,索尼用磁吸金屬扣的設計,取代了過去相對繁瑣的拉鏈設計,進一步提升了取放耳機時的速度。

▲ 有了磁吸之后,秒速完成收納

事實上,正因為收納包用上了這個便捷的磁吸設計,我掏出 WH-1000XM6 來使用的頻率,顯然是要比之前使用 WH-1000XM5 的時候要多的。

得益于此,我現在用完耳機之后都養成了將它放回耳機盒的好習慣,而不是像上一代那樣,懶得打開收納包進行收納,直接將耳機隨意放在一邊。

除了要實現可折疊的收納設計,其實這個金屬轉軸也為佩戴舒適度作出了一定貢獻。

將 WH-1000XM6 拿在手里之后,我發現這個小巧的金屬轉軸會提供無極調節的阻尼,向內折疊的時候可以在任意角度懸停住,帶來的好處是不會有任何松松垮垮的表現,在轉動的時候會非常安靜。

配合繼承自前作的無極滑塊、無縫轉軸和懸掛結構設計,當我將 WH-1000XM6 戴在頭上的時候,無論頭部如何擺動,左右兩側的耳罩都不會傳來額外的響聲,比上一代更加安靜,能夠做到近乎完全靜音的效果。

再因為耳機可以向內折疊,WH-1000XM6 掛在頸上的佩戴體驗,就要比 WH-1000XM5 好上許多,總算恢復到「平整」地掛在脖子上的體驗。

外觀設計方面,WH-1000XM6 延續了前作的「極簡」和「圓潤」的風格,進而在細節方面進行了一些提升和優化,讓它看起來更加渾然一體。

可見,耳罩的外部采用了一體成型的外殼,去除了上一代在按鍵和拾音麥克風陣列之間的一條拼接線,轉而直接在外殼上實現精準的開孔,將按鍵和麥克風嵌入在腔體之中。

機身上的按鍵數量沒有變化,只不過「電源鍵/配對鍵」變成了圓形設計,而且是帶有圓滑弧度的內凹設計,與另一枚細長狀的「降噪/環境聲」按鈕作出了明顯區分,佩戴的時候也能更輕松地完成精準盲操。至于 3.5mm 音頻接口和 USB-C 接口也繼續分列在兩側。

耳罩兩側依然保留了索尼頭戴式降噪耳機經典的「斜切平面」設計,隨后便是一鏡到底般的圓潤曲線過度,進一步減少了耳罩外部的段落感,讓整個耳機本身更具自然質感,低調但高級。

優秀的交互設計也得以保留,右側耳罩的平面之內依然是「觸控操作面板」,手指輕點或輕劃面板就能完成相應操作。用手掌捂住右耳罩仍能激活「快速提醒」功能,如果你是索尼耳機老用戶的話,應該對此不會感到陌生。

WH-1000XM6 的頭梁材質和耳罩皮革都是沿用了上一代的高標準,耳罩內側的柔軟減壓型皮革,它有著更好的延展性,按壓會感到明顯的回彈感和松軟度。能較好地貼合頭部形狀帶來舒適佩戴感之余,保持著較強的隔音度。

顯然,纖細的頭梁和耳罩的輕量化都是這代設計的固有優勢,但與 WH-1000XM5 相比,WH-1000XM6 的頭梁角度會更小,從而讓懸掛在末端的兩側耳罩靠得更近。

佩戴之后我會覺得 XM6 帶來了更強烈的「包裹感」,兩側耳罩向頭內會施加更多一些的壓力。雖然辦公室里會有一兩個同事覺得它會有點夾頭,甚至會有些許悶熱(畢竟廣州已經步入夏季)。

但是我認為 XM6 的佩戴感會比 XM5 來得更加穩定,習慣過后已經趨于無感,同時這個穩固度也造就了前文提到過的佩戴安靜感——頭部擺動時,耳機都不會有額外的響聲,貫徹了降噪耳機的本職工作。

綜合來看,上一代 WH-1000XM5 的外觀設計已經得到了市場的肯定,唯獨留下了不可折疊這個最大痛點。所以,彌補了這一缺憾之后的 WH-1000XM6,自然能夠收獲到更響亮的掌聲。

意料之內的強效降噪,喜出望外的自然透傳

經過多代產品的迭代更新,「索尼降噪」現已成為了一塊家喻戶曉的金字招牌。

時至今日,生活中經常都能看到許多仍在使用 WH-1000XM3、WH-1000XM4 的用戶,他們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認為 M3、M4 的降噪表現一直都足夠好用,以至于沒有任何換代的動力。

這意味著,過往的旗艦級降噪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個趨于飽和的水準,實際表現出的低頻降噪和高頻降噪能力已經能夠覆蓋大多數用戶的大多數日常場景,滿足了從無到有的降噪需求,要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也難以被用戶明顯感知。

所以,索尼降噪的迭代更新方向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總結下來,就是要想辦法解決過往難以被解決的復雜噪音, 并提供更加自然的環境音透傳體驗。

這些都是一些比較細節向,但亟待被解決的痛點。

▲ 圖片來自 Sony

延續著 WH-1000XM5 的升級路線,WH-1000XM6 進一步升級至「12 顆高性能降噪麥克風」的豪華配置。

這 12 顆麥克風分列于耳罩的多個方位,單側耳機會分列 6 顆降噪麥克風。單側耳罩外圍繞著 4 顆麥克風,用來收集外部環境音;耳罩內側有 2 顆麥克風,用來收集耳罩內殘留的環境音。

伴隨著降噪麥克風數量的增加,WH-1000XM6 能夠拾取到更大量的環境聲信息量,全面地提升對周遭環境噪聲的采集能力和精確度,可以更精細地貼合頭部佩戴的情況來優化降噪效果。

既然收集了更多信息量的環境音,那么對耳機內進行運算處理的芯片算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根據索尼官方的介紹,索尼最新開發的 QN3 獲得了約 7 倍于 QN1 的運算速度,能夠處理來自更多不同方位的環境音信息量,并且帶來了可以根據用戶的發型、佩戴情況進行「自適應降噪優化功能」。此外針對音質的提升、通話降噪清晰度的提升、 高能效低功耗的表現上,也有著算力和算法上的貢獻。

就實際體驗而言,索尼 WH-1000XM6 的降噪表現仍然處于第一梯隊的水平,啟用主動降噪之后,無論身處室內還是室外,都能夠消除掉絕大多數的環境噪音和人聲。

以往比較難以剔除的高頻噪音(像是孩子哭鬧的聲音和裝修時的電鋸聲),它都能夠進行不錯的隔絕。此時若是播放音樂的話,我感覺所有的噪聲都被隔絕在耳罩之外了。

與 WH-1000XM5 相比較的話,WH-1000XM6 主要是針對高頻降噪作出了更細致的調優,低頻降噪的表現一如既往的優秀。但可能是綜合了更加貼合耳廓的耳罩設計、QN3 算力的提升、多麥克風拾錄了更多的環境音,WH-1000XM6 在啟用主動降噪時播放音樂的話,樂曲的聽感會比前作更加通透自然且清晰一些。

與此同時,WH-1000XM6 的強效降噪也再度減輕了耳壓的不適感。盡管耳壓的感受比較主觀,需因人而異,但當時我在 WH-1000XM5 的體驗文里也提到過它仍然存在一定的耳壓感受,所帶來的不適感會隨著時間的增加而加重,比較難適應諸如乘坐洲際航班時的長時間佩戴。

而現在我覺得 WH-1000XM6 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不再覺得「悶」,耳機在超過 6 小時的航班飛行里都可以穩穩地被我「固定」在頭上,工作日在辦公室里的長時間佩戴也不在話下。配合近乎無感的佩戴舒適度和強勁的辦公室空調,確實減輕了我在夏天評測這副頭戴式降噪耳機的壓力。

不可避免地,同事們和我都躍躍欲試想要親自上耳感受一番它的降噪表現,然后讓最新的索尼 WH-1000XM6 與 Bose 的旗艦 QC Ultra 耳機進行同臺競技。

根據多位同事的反饋,兩者在降噪表現上是「五五開」的態勢,上頭初聽會覺得兩者站在了同樣的頂級水平,細聽之后會因為更加主觀的佩戴感受和細節回響而決出自己更偏愛哪一方。但毋庸置疑的是,兩者的客觀降噪素質都處于同一個頂尖高度。

或許降噪方面的小升級仍難以打動 XM4 和 XM5 用戶去換新,但 XM6 的環境音透傳表現應該會讓所有索尼老用戶們都「wow」一聲。

正如前文所述,新的 QN3 芯片肩負著處理環境音的重擔,12 顆降噪麥克風從四面八方拾錄著大量的環境音信息,除了可以用作主動降噪抵消噪音之外,它還被用于呈現更加自然的環境音透傳。

相較于 WH-1000XM5 較為沉悶略帶渾濁的環境音表現,WH-1000XM6 的「環境音模式」可以用脫胎換骨來形容,一步躍升至通透自然的水準。

它提供了 20 級的環境音控制級別,在默認全開的檔位上,WH-1000XM6 的環境音會呈現出助聽器般的聲音增強,會讓你突然覺得自己的聽力變得靈敏了一些,可以用絲毫畢現來形容。

好處是環境音不會再有「悶」的感覺,包括人聲在內的一切環境音都是即時地傳進耳朵里,沒有任何延遲,而且聲音表現得非常自然,要不是環境聲響度變大了,我會覺得這個環境音就像沒有佩戴耳機那般通透,已經能夠追趕上 AirPods Max 的表現,與 Bose QC Ultra 站在了同一個位置。

當然,聽力突然增強的感覺也并不是盡是優點,它也會放大諸如空調風噪的環境音,所以我會將環境聲調節到 15 級左右,降低環境音拾取的靈敏度,換取更好的自然度。在這個等級下,與旁人進行短暫的對話時,無需摘下耳機也能聽的一清二楚。

如果能夠自動增強值得關注的人聲語音對話,智能削弱無關緊要的環境底噪,那么它一定會給我留下更加驚艷的印象。

或許,這是一個為下代 XM7 而特意留下的升級空間?

索尼「大師」聯調的音質表現,新增三種情景「聆聽模式」

最后我們來聊聊音質表現,這對于索尼 1000X 系列來說一直都是「長板」的存在,也是最難出錯的一部分。

時隔三年再更新迭代的 WH-1000XM6 在聲音表現上給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凈」,在保持廣闊包容性的基礎上,實現了低底噪、大動態和線性均衡的面面俱到。

為了提供更好的聲音表現,索尼 WH-1000XM6 搭載了全新的「降噪處理器 QN3」+「高性能集成處理器 V2」的雙芯配置。

在驅動單元方面,索尼 WH-1000XM6 沿用了 30mm 碳纖維驅動單元,單元的邊緣使用柔軟的聚氨酯材料,能強化低頻表現力;圓頂使用碳纖維材料進行強化,增強振膜剛性,也使得振膜重量更輕,帶來良好的中高頻細節。

索尼告訴愛范兒,WH-1000XM6 的高頻效果會比 WH-1000XM5 表現得更加清晰。

此外,索尼在音圈內側設計了多個孔洞,帶來了「動態氣壓環結構」的設計,用于平衡單元前后腔氣壓,增強了高頻的延伸感,以實現更加流暢且細膩的高頻表現。

雖然單元沒有明顯升級,但新款的 QN3 處理器又再次發揮了作用,與高性能集成處理器 V2 一起能夠更加精準地識別并分離樂器和鼓點。而且處理器集成的「前瞻式噪聲整形器」可以從 DAC 底層進行信號優化。

我們將其可以簡單理解為芯片對聲音信號進行了一次「預降噪」,從而減少量化噪聲對聲音的影響,在聆聽大動態音樂(古典/交響樂)時感知會比較明顯,可以更干凈地描繪微弱樂段,層次感更加分明。

比較罕見地,索尼在此次宣發的過程里著重提到了「與創作者共同研發」這件事。在耳機的開發環節,索尼邀請了眾多知名母帶工程師(曾屢獲格萊美獎項或提名)參與到調校工作,并且持續與他們交換了關于 WH-1000XM6 聲音的反饋,以期忠實還原創作者意圖。

印象里以往這是「金磚」、「黑磚」以及專業參考級耳機(例如 Z1R、MV1)才有過的重視程度,這也就意味著 WH-1000XM6 其實也是獲得了「大師」調音的真旗艦待遇。

在機身內看不見的地方也堆上了料,索尼還介紹了這次 WH-1000XM6 所搭載的 QN3 芯片,在主晶振的使用上選用了「金磚」(NW-WM1ZM2)同款設計的低相位噪聲晶振,利用真空密封技術,并將黃金加入到了晶振電極上,同時優化了零件布局和供電模式,提升了信噪比——這也是實現「聲線純凈」先決條件,最終才能增強聲音的臨場感和更加寬闊的聲場表現。

索尼 WH-1000XM6 支持藍牙 5.3,與過往一樣,它與 Android 設備連接的時候可以使用 LDAC 編解碼;與 iOS/iPadOS 連接的時候則最高可用到 AAC 編解碼,這意味著 WH-1000XM6 天生更親近 Android 機型。

好在它同樣支持索尼引以為傲的 DSEE Extreme 技術,引入了 AI 加持,可以將有損的音源提升采樣,增強至接近于 24bit/192kHz 的高分辨率音頻,使其接近于 Hi-Res 級別的音質,與 iPhone 配合使用亦是無礙。

就實際聽感而言,在默認 EQ 的情況下,WH-1000XM6 基本延續了 WH-1000XM5 的聲線風格,在高頻延展的部分會更勝一籌,三頻的聲音細節也更加清脆,對比下來會覺得 WH-1000XM6 的聲音更為干凈一些,尤其是女聲的表現會變得更加抓耳,較弱的樂段也能還原得更好。

在《Call of Silence》這首歌的開頭部分,就可以清晰地區分出兩代耳機之間的細節調校,在小提琴奏起前夕,WH-1000XM6 會有更加寂靜的表現,伴隨著樂器和輕敲鼓點的出現,空靈的氛圍感彌漫出較為廣闊的聲場,接下來無縫銜接的女聲吟唱一下就走到了臺前,中高頻的表現非常干凈清脆。

與降噪表現不同,在聲音表現的環節同事們和我都果斷放下了 Bose QC Ultra,轉而把這一票投給了聲音更立體更取悅耳朵的索尼 WH-1000XM6。

與 WH-1000XM4 相比來說,WH-1000XM6 保留了低頻量感的同時,去除了渾濁厚重的部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均衡的三頻表現,聽起來會更顯精致細膩,聲場和空間感都會變得更加開闊??紤]到兩代耳機的發聲單元發生了明顯變化,取向的分歧也是意料之內。

值得一提的,還有索尼為 WH-1000XM6 在 App 里提供的「聆聽模式」,包括「標準」、「背景音樂」、「電影」三種模式,分別匹配音樂、工作以及電影的觀影情景需求。

啟用「背景音樂」時,整個聲場會被拉得更開,通過選擇不同房間的大小,模擬出像是「我的房間」、「客廳」、「咖啡館」的空間感。

如果想要專注更加專注于手上的工作或學習時,你可以在打開主動降噪之后,用這個功能將自己帶入到一家「咖啡館」,只有你一個人在里面的那種。配合 LoFi 風格的音樂,很容易就能進入到專注狀態——起碼我是這樣的。

而「電影」模式比較令我感覺驚艷,索尼在此引入了 360 Reality Audio Upmix 技術,讓聲音呈現出電影院那般的空間環繞立體聲的感覺,看視頻的時候甚至會感受到有影院大音響的回響與共振,確切地令我感受到「聲臨其境」的另一種可能。

仍是頂級降噪旗艦,再戰下一個三年?

整體體驗下來,其實不難看出 WH-1000XM6 就是瞄準了 WH-1000XM5 遺留的一些痛點來進行改進,尤其是找回了 XM4 原本就具備的可折疊收納優勢,讓人夢回五年前的夏天,這其實也說明索尼在 1000X 系列上還是比較愿意聆聽用戶聲音的。

續航方面,在開啟主動降噪的情況下能夠提供長達約 30 小時的續航時間,而且在連接 USB-C 有線充電的時候,也能繼續使用耳機。支持 PD 快充,充電 3 分鐘,能聽大概 3 小時。

當然,WH-1000XM6 也留下了一些可升級的空間。

雖然索尼滿懷信心地提及了通話表現已經由 AI 技術來優化了大量語音范本數據,加上新增的兩顆前向的拾音麥克風,理論上是可以較好地拾取到用戶通話時的語音。

但實際的表現來看,也只是在 XM5 的基準上有了一點點的提升,在安靜的環境下你用它來打個電話開個會是不成問題的,但若是環境本身也很嘈雜,那么對方有一定幾率聽到的是斷斷續續的聲音。

WH-1000XM6 同樣也配備了索尼已全線煥新升級的音頻軟件,從原來的「Headphones Connect」升級至新的「Sound Connect」,UI 界面更加扁平化,軟件的響應速度和穩定性都好了不少。但功能的層級菜單還是略顯復雜,上手仍有一定的學習成本。

除此之外,WH-1000XM6 仍是最值得購買的旗艦級頭戴式降噪耳機之一,在提供足夠舒適的佩戴體驗基礎上,它的本分工作都做得相當出色,尤其是降噪強度、自然透傳、均衡音質的表現,都能夠令人感到滿意。

至于何時適合入手這個問題,考慮到過往規律和氣候因素,我認為「大約是冬季」。

相關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性色网 | 国产免费午夜a无码v视频 | 成人国产精品毛片 | 日韩一级一欧美一级国产 |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400部免费看 | 国产午夜三区视频在线 | 性盈盈影院影院67194 | aaa在线| 99精品视频在线播放2 |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 www.亚色 | 久草在线免费资源站 | 成人黄色在线视频 | 国产在线日韩 | 免费99热在线观看 | 色老头oldmoneyvideos| 亚洲偷自拍另类图片二区 | 国产精品女上位在线观看 | 久久九九免费视频 | 亚洲美色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精品 | 成人午夜毛片在线看 | 久久久久久久性高清毛片 | 五月色婷婷琪琪综合伊人 | 国产美女一级特黄毛片 | 99爱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免费 |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精品久久久久久免费影院 | 性生话一级国产片 |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 |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放视频 | 国产第一页在线观看 | 日本一级特黄a大片 | 成年人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 亚洲精品69|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日韩国产 | 久久99国产亚洲精品 | 午夜性福 | 久久机热综合久久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