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 L6 到底有多火?4 月 26 日,理想官方發布理想 L6 交付量海報,理想 L6 車系開啟交付至今,累計交付突破 25 萬輛,成為 20 萬以上中國品牌車型銷量冠軍、增程車型銷量冠軍、中型 SUV 銷量冠軍。
想要找到理想 L6 的爆款密碼,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自試一下,以及聽一聽真實車主的真實想法。
為此,小通向一位好心車主借來了一輛理想 L6 丐版,也就是理想 L6 Pro,來看看 24 萬的理想究竟有什么魅力。
鑒于理想 L6 已經發布一段時間,一些關于外觀、內飾的客觀參數以及優點我們就不再贅述了,我們將集中在駕駛感受、乘坐感受等因素上。最后再跟車主聊聊,從多個視角來分析理想 L6 的爆款密碼,以及未來可能面對的挑戰。
先說說駕駛感受,主觀來說,理想 L6 的駕駛體驗,并不像一臺中大型 SUV。它是那種在高速上,會忍不住深踩油門的車型。
這種很抽象的感覺很難用文字表達出來,非要形容的話,大概可以用 " 輕 " 來表達,這種 " 輕 " 是貫穿全車上下的,轉向、油門、剎車、方向盤調教等等,會讓人忘記這是一款中型 SUV,確實十分適合家用。
圖源:電車通
但這種所謂的 " 輕 " 只適合駕駛員,坐后排的乘客體驗并不好。原因是缺少中大型 SUV 特有的 " 穩重感 ",體現在駕駛與剎車上時,前后不夠線性,容易暈車。當然這是新能源汽車的特性,只是看廠家的調教傾向,在這點上,比亞迪做得比較到位,在加速上不僅做到了快的同時,還無限接近油車的使用感受。
理想 L6 的官方宣傳上著重強調了 " 靈動車身,好開好停 ",也確實如此。靜態上,作為家庭 SUV 確實坐著很舒服,但是開起來之后,之前沒有接觸過新能源汽車的家庭成員,可能需要時間適應。
準車主們可以參考一下,如果你喜歡這種 " 輕 " 駕駛,那理想 L6 很合適,但理想 L6 的底盤調校整體偏軟,過彎的時候側傾比較明顯,激烈駕駛的時候,那種隨心所欲的操控感會稍弱一些,考慮到定位是家庭 SUV,這個不算缺點。如果想帶點 " 運動 " 傾向,其實可以多看看領克的一些 SUV 車型。
圖源:電車通攝制
另外,理想 L6 的車機系統在前后排聯動上,邏輯不太對。舉個例子,后排空調雖說能調整溫度,卻不能調整風速,風速只能與前排保持一致,這種問題在后排中間不坐人的情況下還好,但如果你恰好坐在中間,同時天氣又比較熱需要開大風量,那就做好被大風直吹的準備吧。雖說可以調整風向,但實際上風向可調整的角度并不大,不管怎么調,始終免不了一頓直吹。
如果你常年是 5 人出行的話,后排中間位最好還是別留給老人小孩。
另外從一名 " 數碼寶貝 " 的角度來看,前排正副屏的引導做得并不明顯,比方主屏導航副屏顯示音樂歌詞的情況下,想切歌是會有 " 摸不著北 " 的感覺,會給人一種不知道該操作副屏還是操作主屏的慌亂感,比如小通就亂點了一通副屏,結果看到切歌按鈕在正屏那。
說實話,在這點上我更傾向于是自己不熟悉操作導致的原因,但還是希望理想,以及所有新勢力在車機操作上可以做得更直觀一些,比如一臺手機我一上手就知道哪跟哪,而車機上想完全玩懂確實需要一定的學習成本。
總體而言,在 24 萬這個價位理想確實是一臺好車,你看小通啰里啰嗦了這么多,其實也就找到兩個不算缺點的缺點,與其優點相比,理想 L6 的缺點并不能成為阻礙用戶購車的因素。
趁著這個機會,我們也問了這輛理想 L6 車主 4 個問題,有些問題的答案,在如今的汽車行業市場,給我們提供了不一樣的視角。
Q1:" 買理想 L6 前,參考過哪些車型?"
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買車必然會問到,但我們從這位車主的回答中,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可以代表部分 90 后們、甚至是普通用戶的 " 購車觀 "。
與我們設想的不同,以我們行業從業者的角度來看,普通用戶一定是看了很多評測、了解了很多參數之后,挑了幾款價格相近的車型進行對比,然后謹慎下單。
事實上并不是。這位車主的回答是,他在購買理想 L6 時,對比過同價位的問界、小米等等車型,原因并不是問界多好,小米多火,而是他附近的商場里只有問界理想跟小米,本來還想去看奔馳的,但奔馳沒有入駐商場,又懶得去 4S 店,所以沒看。
圖源:理想汽車微博
小通本來已經準備了長篇大論打算橫評一下對標車型,當他說到原因只是附近商場里正好有時,覺得自己多年來寫了那么多所謂的行業觀察,其實在普通用戶看來有點一廂情愿。仔細想想,雖說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現在消費者的購車決策,真挺隨意的。你別不信,花費在購車上的時間,可能跟決定購買一臺手機的時間差不多,坐上去,感覺不錯,就加入購物車了。
這也是為什么現在那么多車企品牌選擇入駐大型商超的原因,現在的年輕人購車,真的懶得大老遠跑去 4S 店,也懶得花費大量時間做決策。
Q2:" 又沒結婚又沒生娃,為什么選擇理想 L6?而且還是丐版 "
因為朋友們都說好,口口相傳。另外,買了家庭 suv,為了以后有家庭的時候用的上,有了家這個概念,而且平時朋友出行也會有更寬敞的空間。未雨綢繆,車子有了,老婆和孩子也會有的。
本質上,還是理想的 " 家庭 " 觀念宣傳得比較到位,以至于對家庭有所憧憬的人,都會優先選擇理想。
另外,增程是剛需, 因為回老家需要 600km,純電續航打折后可能會比較捉襟見肘,開著不是很放心,因此,既有純電駕駛體驗,又有燃油補能效率的增程就是最好的選擇。
選擇丐版的原因在于,與 Max 版的核心區別在于城區智駕,但坦白來說,在城區我并不太敢開智駕,不是我對理想智駕不信任,而是城區突發狀況太多,還是自己開比較安心。Pro 版有高速智駕,足夠用了。
Q3:" 買了理想后,看到越來越多的半價理想,會不會有點想法?"
說沒想法是假的。
特別是今年上海車展,出現了很多所謂半價理想的車型。
想到自己 24 萬原本可以買到更高配置的汽車,就恨自己為什么不再等等。本來買理想之前也考慮過零跑的,但由于單位有個討厭的人也開零跑,所以對零跑也喜歡不起來了。
但說實話,心里不平衡歸不平衡,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估計還是會選擇理想 L6,因為相比其他品牌,理想已經無限接近豪華定位,理想 L6 又與 L9 很像,可以滿足我的虛榮心,這也是這輛車的價值之一。
Q4:" 除了理想外,你比較看好哪個新能源品牌?以及你認為理想未來會面臨哪些挑戰?"
比較看好比亞迪,其實原因很簡單,比亞迪想造出理想這樣的家庭 SUV 太簡單了,但理想無法達到比亞迪那恐怖的成本控制能力,技術與創新是比亞迪的硬核基因,也是最深的護城河,相對于對用戶的理解和車輛舒適度等軟性的指標,硬核科技更難逾越。說白了,比亞迪可以超越理想,但是理想想超越比亞迪,太難了。
只是比亞迪現在在 25 萬這個價格區間,沒有一輛真正意義上定位為家庭出行的 SUV,唐 L 嚴格來說,其實是有點硬核的一款車,如果我可以把預算加到 40 萬,那我應該就會買比亞迪的騰勢 N9 了。但從目前 25 萬這個價位來看,如果只是傾向于舒適性,理想 L6 還是找不到對手。
不過,隨著后續 " 類理想 " 車型越來越多,理想 L6 可能受到的沖擊會很大。所以 " 沒有對手 " 這個局面,可能很快就會被打破。這也是理想未來可能面臨的最大挑戰。
事實上,這位車主對于理想未來的看法,跟小通的一致。
隨著大批新玩家的入場,理想即將進入 " 四面楚歌 " 的境遇,既要抵御低價競品的價格競爭,也需要持續突破技術天花板以維持高溢價。
比如深藍 S09,以 L6 的價格,卻搭載了 L9 的尺寸與配置;零跑 D 系列也是 25-30 萬區間,直接對標 L9。
同時,理想今年的節奏以純電車型為主,所以 L 系列更新換代比較小,可能受到沖擊會比較大。一方面,華為鴻蒙智行通過問界 M9、M8 等多車型對理想 L8、L9 形成了壓制;有網友調侃,買理想 L9 的用戶是因為買不起問界 M9,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信號,說明在用戶心中,那臺 " 理想 " 中的大型 SUV 已經成理想 L9 變成了問界 M9。
圖源:問界官網
別小看問界對理想的沖擊。2023 年年中,李想便曾在微博中公開提到華為給理想汽車帶來困擾,他表示,"2022 年三季度,問界 M7 的發布和操盤,直接把理想 ONE 打殘了,我們從來沒遇到過這么強的對手,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毫無還手之力。" 李想還表示," 華為 " 的超強能力直接讓理想 ONE 的銷售崩盤、提前停產,一個季度就虧損了十幾億,團隊都被打殘了,更造成大量奮斗在一線的產品專家離職。
除了面對難纏的華為,另外一個不利的消息是,比亞迪正在加速在理想汽車的主力市場進行布局。
例如,比亞迪旗下豪華子品牌騰勢前不久發布了大型 SUV 車型騰勢 N9,技術與配置遠較理想 L9 領先,但 38.98 萬人民幣的起售價相比理想 L9 40.98 萬人民幣的起售價更具價格競爭力,這勢必進一步侵襲理想汽車在大型 SUV 領域的市場。
整體來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更專注,技術優勢、規模優勢與一體化供應鏈優勢更明顯的比亞迪,是比華為更具競爭力的對手。技術更領先,配置更高,價格卻更低,這是讓所有競爭對手都難以抵御的系統性競爭優勢。
圖源:騰勢官方
另一方面,零跑等新玩家以低"半價理想"的策略,復刻理想的核心配置,分流價格敏感型用戶。
理想目前的處境是上有問界騰勢、下有零跑深藍,這些品牌都將對理想形成了包圍之勢,且從目前的銷量來看,問界有華為加持,零跑又是銷量扛把子,比亞迪更無需多言,確實都很難應付,理想汽車的壓力可想而知。
隨著眾多玩家的加速涌入,中大型 SUV 這片 " 最后的藍海 ",正以驚人的速度變成紅海。 理想 L6 的成功并非偶然,其精準定位家庭需求、兼顧舒適與科技的策略,在當下市場中獨樹一幟。然而,一直強調 " 家庭 " 也非長久之舉,隨著競爭對手加速布局," 家庭用戶 " 的需求也一直在變,未來的戰場不僅是產品力的比拼,更是用戶心智的爭奪,對手在跟上,理想也得拿出點新東西,跑出舒適圈,才能在新能源浪潮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