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聯想更新了旗艦商務筆記本 ThinkPad X1 Carbon Aura AI 元啟版,為其加入了 4G LTE 網絡,補全了此前 X1 Carbon 2025 產品家族不能獨立聯網的遺憾。此次 LTE 升級覆蓋了整個 ThinkPad X1C Aura 家族,涵蓋 Ultra9-288V、Ultra7-255H、Ultra5-225H 和 Ultra7-258V 機型。
除了補全網絡短板,活動期間聯想還為兩款機型前 1000 位用戶提供「終身」免流服務:和上一代產品一樣,聯想會標配第一年流量費用(12 個月套餐);但「終身免流」用戶可以多次領取,獲得總共 240 個月的免費流量。
看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覺得多此一舉——手機開熱點給電腦共享網絡這一功能,在 20 年前就已經出現了;在智能互聯時代,部分電腦甚至能直接調用手機網絡,無需手動開啟熱點。既然網絡共享如此方便,那這些「蜂窩版」電腦到底都是誰在買?
要討論筆記本獨立 LTE 上網的必要性,我們還得從一個已經近乎「失傳」的設備說起——筆記本電腦網卡。不過這里說的「網卡」并不是我們所熟悉的那樣「USB Wi-Fi」網卡,而是一種自帶天線,可以直接連接蜂窩網絡(GPRS)的無線網卡。
這種最初的網卡(或者叫數據卡)采用的并不是如今常見的 USB 接口,而是上古時期的 PCMCIA 接口。但如果我們拋開網卡的形狀不談,在結構和功能上,這些網卡和后來的 3G/4G 網卡基本沒有變化:卡片自帶「手機天線」,可以獨立訪問 GPRS 等手機網絡,并以外部獨立設備的方式接入在電腦系統中,為電腦提供獨立的網絡連接。
盡管當時還沒出現「移動互聯網」生態,但隨處可見的 2G 信號塔為這些網卡提供了觸手可及的網絡。而當時的 Wi-Fi 技術(802.11b)還剛剛起步,只有極少數店鋪會提供 Wi-Fi 網絡,且速度異常緩慢。兩者一對比,這種「網卡」顯然才是更可靠的「隨身寬帶」。
不過到了 2010 年前后,隨著 Wi-Fi 技術的普及,以及筆記本電腦的「瘦身」風潮,PCMCIA 上網卡這種體積巨大、使用不便的網卡近乎絕跡,Wi-Fi 逐漸成為了移動上網的主流途徑。
只不過 USB 上網卡的需求并未完全消失:受 802.11g(后改名為 Wi-Fi 3)的帶機量、帶寬限制,當時的公共 Wi-Fi 只能說「有」,能不能連上、連上了能不能上網根本沒有保證。且當時已有部分灰產、黑產從業者盯上了公共 Wi-Fi,公共網絡的安全性存疑。
相比之下,USB 3G 網卡直接和基站連接,不僅單人獨享完整帶寬,且網絡安全性更高。部分公司定制的 USB 上網卡甚至內置了企業 VPN,可以遠程訪問公司內網。時至今日,這種網絡直連的能力,依舊是 LTE 筆記本的核心競爭力。
如果說 Wi-Fi 的普及讓筆記本獨立上網的必要性存在質疑,那后來飛速普及的智能手機,則是從根本上動搖了筆記本上網的意義。盡管筆記本算是一個「移動設備」,但不同于手持設備,其終究還是要找個固定的場所「放下使用」的。
但手機不然,移動互聯網概念的誕生對筆記本電腦的功能進行了分流,曾經必須「坐下、打開電腦」才能完成的任務,如今只要在手機上「點兩下」就能完成。這種功能上的分流直接否定了筆記本電腦大多數輕度聯網場景(收發郵件、查看文件、連網搜索)的意義。
也正因如此,在 2014 年到 2018 年(4G 爆發)這段時間里,自帶 LTE 的筆記本的市場空間開始大幅收窄,只有 ThinkPad 等極少數商務電腦還保留著這一配置。
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便手機平板等移動互聯網產品淡化了筆記本電腦的 LTE 需求,「開熱點」也能從一定程度上解決戶外用網的問題,但對于確實存在筆記本電腦移動辦公需求的用戶,比如媒體人、駐場工程師、野外科研人員來說,筆記本電腦獨立連接 LTE 網絡的能力依舊不可取代。
首先是電量和發熱的問題:有用手機長期開熱點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給筆記本共享網絡是一件極為耗電的事情;其耗電量之大,甚至無法用電腦給手機充電來彌補。而顯著的發熱也會讓手機變得卡頓,過去小雷就多次出現 iPhone 開熱點過熱,以至于手機進入發熱保護,無法使用的情況。
即使我們能解決發熱和電量的問題,手機和電腦在信號穩定程度方面也有天壤之別:電腦產品尺寸更大,能容納的 LTE 天線陣列也更大。在手機、SIM 卡網絡優先級相同的情況下,筆記本電腦的 LTE 網絡穩定性會顯著高于手機。用更直接的話來說,LTE 筆記本的「搜網」「搶網」能力會比手機熱點更強。
除此之外,電腦直接接入 LTE 網絡相較手機熱點方案還有另一個隱藏優勢——抗干擾能力更強。
在前段時間開幕的上海車展上,小雷的朋友就親身體驗了一次 LTE 筆記本的上網能力:由于車展現場人實在太多,Wi-Fi 干擾極為嚴重,即使手機和電腦就挨在一起,電腦仍連不上手機的熱點。但因 LTE 筆記本就沒有這樣的問題,可以和手機一樣正常聯網發稿。
其實剛剛的分析來看,因手機等設備的分流作用,獨立連接蜂窩網絡這一能力早已脫離了日常使用的范疇,成為了旗艦商用筆記本電腦的「專屬技能」。那隨著移動辦公概念的進一步普及,這種獨立聯網的需求,會因手機、平板的發展而徹底消失嗎?
我覺得不會。
首先,前段時間聯想給 ThinkPad X1C「全系標配」LTE 網絡,已經從市場需求的角度解釋了 LTE 能力是頂級商務筆記本「不可或缺」的基礎配置。事實上,小雷甚至有朋友因「2025 款 X1C 遲遲不出 LTE 版而一直不更新舊電腦」。即使是 MacBook Air,未來也有可能用蘋果自研的 C1 基帶實現一定的 LTE 能力。
而從行業進化的角度來看,盡管高通過去提出的 Windows AOL(永遠在線)概念并未得到市場認可,但隨著 AI PC 概念的興起,筆記本獨立聯網、隨時聯網的能力正顯得尤為重要。
混合式模型最大的技術優勢是可以用本地模型對數據脫敏,在保證數據安全的情況下使用聯網模型。對新時代 AI PC 來說,AI 組件已經嵌入到系統的方方面面,幾乎每項任務背后都有 AI 的參與;我們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只在使用聯網功能時才用手機開熱點。
小雷敢大膽預測,筆記本直連 LTE(5G、6G)網絡,將成為未來 AI PC 的基本能力。
而從產品的角度來看,隨著 eSIM 和集成基帶的成熟,讓筆記本直連 LTE 網絡的硬件成本也將進一步下降。事實上,聯想 ThinkPad X1C「LTE 版」的價格就和「原版」優惠前的價格看齊;而網絡資費的進一步下降,也將掃平筆記本電腦普及 LTE 網絡的最后一個障礙。
回歸到聯想此次更新的 X1C 產品線上,在小雷看來,聯想 ThinkPad X1C 的 LTE 版更新,某種意義上是在「撥亂反正」:未來筆記本的競爭維度,已不再只是硬件性能或輕薄便攜,而是能否無縫地融入到云端、AI 與用戶之間的實時交互中。
再說了,品牌都已經把高端商務筆記本賣到 15000 元以上的價位了,戴爾的 XPS 13 更是比同配置 MacBook Air 還要貴。與其讓用戶靠手機開熱點辦公,還不如給這些高端筆記本一個真正能「脫穎而出」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