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在看《機器人總動員》的時候,就特別希望自己也有一個 " 瓦力 ",這樣一來
可以讓機器人幫我打掃衛生,而且還能搞得干干凈凈的,這樣一來我就有更多時間
去外面玩。小孩子嘛,貪玩偷懶是很正常的。
圖源:電影《機器人總動員》
但沒想到,這一幕居然這么快就照進現實了。
據界面新聞報道,美的自主研發的類人形機器人將于 5 月進入洗衣機工廠,負責的工作內容也比較簡單,那就是機器運維、設備檢測和貨物搬運等。
美的高管還表示," 在實驗室測試中,人形機器人打螺絲的效率已經與一般工人不相上下。"
此外美的還預計下半年將讓類人形機器人進入線下門店,主要用于商業導覽、制作咖啡等場景。
也就是說,第一個被機器人干掉的職業,其實是門店導購?
其實不止小鵬,很多汽車廠商都已經跨界造人形機器人了、像小米、特斯拉、比亞迪等已經在這個賽道上發力。
從產品角度來看,汽車企業跟人形機器人其實蠻契合的。
首先汽車企業有汽車零部件供應鏈這樣的優勢,人形機器人所需要的關鍵零部件不少都與新能源汽車有所交叉,同時汽車行業有豐富的精密加工設備經驗,這樣一來可以平攤機器人零部件的生產成本,還可以根據市場反響來實現大規模生產,也可以加速機器人零部件的更新迭代,只要研發有了進展,那么就可以快速生產出來投入實驗測試。
此外汽車企業還有自己的工廠,可以將生產出來的人形機器人投入工廠里進行使用,讓它們去幫箱子、分揀收納,這樣也可以測試人形機器人,發現問題并不斷改進。
所以說像美的、小鵬、特斯拉這種掌握供應鏈的實體企業,造機器人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為什么人類那么執著于開發類人形機器人呢?
第一個是更高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人形機器人最大特點就是能夠模擬人類的動作,也就意味著人形機器人可以去完成人類想做,卻又因為各種環境、個體限制而沒法去做的事情,像在工廠里搬箱子、分揀等工作,兼顧了靈活性跟適應性。
像以前造出來的狗型機器人工具屬性太強,而且受制于體型,能應用場景確實有限;但人形機器人就不一樣,覆蓋范圍以及場景更豐富,用處更多。
第二個是經驗技術可以復用,人類的行為邏輯也可以復用在人形機器人上,人類可以按照自己走路時的生理結構變化、人類運動原理來遷移到人形機器人上,降低開發門檻的同時,還可以降低訓練成本。
第三個則是可以提供情緒價值,這點聽上去很玄乎,但卻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點,畢竟人形機器人外觀與人類相近,更容易為人所接受。
就像哆啦 A 夢一樣,跟人類的相處時間一長,很多人都忘了,哆啦 A 夢其實是一臺育兒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前景很美好,但那是在未來,在現今這個時間點,人形機器人需要面對的還有不少問題。
第一個是續航差,這算是電子產品的通病了,機器人也不例外,據專家解釋,現在絕大多數人形機器人的續航都在 2 小時以內。
說實話這個續航時間就有點雞肋了,限制了其連續工作時間和應用范圍,畢竟人類對機器人的定位是能夠實現長時間、高負荷工作,如若只能工作兩小時,真的很難滿足人類的期許。
而想要延長續航時間,要么增大電池容量,要么降低能耗。前者對電池材料有很高的要求,研發目標是找到更高能量密度、更長使用壽命和更短充電時間的材料。
如今主流的鋰離子電池在能量密度、使用壽命等方面無法滿足機器人的長續航需求,在電池技術沒有實現實質性突破的情況下,想要通過增加電池來提升機器人續航的想法不太現實。
理論上固態電池是一種理想的研究方向,但這期間也要耗費不少人力物力與時間去進行研究。
而降低能耗或許是一個可行方案,畢竟高智能也就意味著高能耗,人形機器人需要在極短時間內處理那么多的指令,自然要耗費更多的能量。
從現今廠商給出的方案來看,機器人身體材料減輕、算法改進都可以增加人形機器人續航時間。
剛起跑就摔倒、失控撞上擋板等名場面層出不窮,這些其實都是機器人的機械設計存在缺陷導致的。
雖然參加比賽的機器人是 " 鋼筋鐵骨 ",但身體關節內部的電機會因為過熱而崩潰,導致出現動作變形、能耗增加等問題,可靠性也讓人擔憂。
若是后面再接入 Deepseek 等大模型,對整個人形機器人的數據處理、儲存有著更高的要求。
現在的人形機器人號稱已經進工廠干活,但實際上干的都是搬箱子、打螺絲這種重復性高、單一品種、技術含量低的工作,還沒法給它們執行更復雜、更高級的工作,這也是現今人形機器人應用的局限性。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短期來看,人形機器人不是一門好生意——研發成本高、研發周期長、落地慢,這些都阻礙了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之路。
據媒體報道,目前國產人形機器人基本在 60 萬以上,這樣的價格讓許多消費者望而卻步。
這其中落地量產算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之前的最后一個挑戰,畢竟演示中的人形機器人表演再花哨,沒有能出現在消費者面前,終究難以服眾。
特別是在機器人馬拉松、機器人運動會等名場面出現之后,外界對人形機器人的未來前景還是不太看好的。
若是量產的機器人質量參差不齊,買機器人就如同抽盲盒一樣,這就有點搞笑了。
如何打消用戶的顧慮,讓人形機器人真正 " 走進 " 百姓家,這是人形機器人商業化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2025 年是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這也代表著人形機器人走出實驗室,嘗試走進人類社會之中,在經歷機器人馬拉松、運動會之后,機器人行業也迎來了新的思考,降本增效與商業化都是現今機器人廠商要面臨的問題,或許整個行業還會迎來一輪大洗牌也未可知。
人形機器人的馬拉松賽結束了,但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馬拉松才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