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被頻繁問及,什么時候告別國際賽場,什么時候離開國家隊?
前不久仍在備戰全運會的他接受了總臺《面對面》欄目的專訪,回應了這一問題。
馬龍:我不會刻意辦發布會那種告別,感覺賽場上告別挺好,就像軍人在戰場上一樣,可能鞠個躬,揮揮手就完了。我相信球迷相信我的抉擇。
記者:你會自己回看,2016 年里約奧運會八分之一決賽,你跟鄭榮植那場生死之戰嗎?
馬龍:那次算是自己第一次參加單打,其實那時候自己的奪冠呼聲也是很高的,但其實自己再怎么想也不會想到,16 進 8 這輪會讓自己打得這么辛苦。
記者:對于那個時候的你來說,如果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會是什么?
馬龍:一個字,難。如果兩個字,我覺得就是煎熬吧。 可能有些人是天生抗壓,擁有 " 大心臟 ",但我可能不太喜歡緊張,我都喜歡一上來就領先,就這樣越打越順,所以說當時真是 0 比 2 落后時候,確實腦子也蒙。
在里約奧運會乒乓球賽場上一項新規則被啟用——允許運動員在比賽間隙離場更換球衣,而這一規則的首次經典運用,便誕生于馬龍的賽局之中。當馬龍 0:2 落后,劉國梁指導叫了暫停,還建議馬龍回休息室更換球衣。
記者:你當時不換是什么樣的想法。
馬龍:著急,想趕緊把比分追回來。他說走。當時劉指導就說,你就當這次比賽已經輸了,你現在換件衣服重新走進來,相當于重新開始。
記者:從第一局開始打,換了件衣服等于換了個人,這時候馬龍已經不一樣了。
馬龍:換了個馬龍來。我覺得就能夠拋下一切,你就當真是輸了,背著那么多包袱、特別想贏的時候,其實并沒有取得一個非常好的效果,那只能讓自己輕松、專注到比賽當中。
2021 年,33 歲的馬龍出戰東京奧運會,是老將續寫傳奇,成就第二輪大滿貫,還是年輕人完成代際更替,成為最大的懸念。
新的旅程
東京奧運會之后,馬龍卸下了過往對勝負的執著,以更松弛從容的態度看待賽場。面對媒體,他多次表達 " 享受比賽 " 才是當下的追求,珍惜每一次站在球臺前與對手交鋒的機會。
帶著這樣的心態,在巴黎奧運會乒乓球男單選拔賽中,馬龍最終獲得第三名,無緣巴黎奧運會男單賽場。
沒有,我覺得很正常,我覺得自己已經沒有那種能力,或者說可能我也害怕那個場地了,我想象如果我在單打當中輸掉比賽,沒有拿到冠軍情況下,接下來面對團體(比賽),心態挺難再轉變。所以有機會的話,我去參加團體(比賽)是最好的選擇。
馬龍:我也不知道,作為運動員我希望能在 30 歲左右,能夠始終跟著他們兩個年輕人,能夠顯得積極一點,別顯得拖后腿。
記者:巴黎奧運會之后,我看到你在接受采訪說過一句話,無論你是主角還是配角,你都覺得你在成長,我們應該怎么理解這句話。
馬龍:不管你是什么角色,都首先做好自己。不管你站在什么位置,你都首先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到最好,這個是我一直希望能夠做到的。
從 2003 年到現在,馬龍從一個懷揣夢想的少年逐漸成長為中國乒乓球傳奇人物。正是這種從渴望證明自己,到在挫折中堅定信念,再到巔峰時期的自信從容和堅守熱愛,造就了如今的馬龍。他曾經說過:" 即使退役也不會離開乒乓球這項運動。" 當選乒協副主席,意味著愿望的實現,也意味著他的職業生涯開啟了新的旅程。
制片人丨劉斌 沈公孚
記者丨王寧
策劃丨黃瑛
編導丨沈公孚
攝像丨劉洪波 楊帆 高忠
用 AI 寫論文,再用工具 " 去 AI 味兒 "," 機靈 " 用錯了地方
審 校丨天明
來 源丨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