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商業研究院 作者:雷小艷
作者 | 雷小艷
編輯 | 鄭琳
7 月 15 日,劍橋科技(603083.SH)發布 2025 年半年度業績預增公告,預告該公司今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 50% 以上。
業績高增長有望增加劍橋科技赴港 IPO 的成功概率。今年 4 月,劍橋科技遞表港股,計劃在聯交所上市并進行新一輪募資。
截至目前,劍橋科技尚未通過聆訊。不過,自 2017 年上市至今,劍橋科技通過首發募資、定向增發累計已在 A 股募資 10.60 億元。
招股書顯示,劍橋科技自成立以來一直深耕信息通信技術(簡稱 "ICT")領域,主營產品包括電信寬帶終端、無線網絡設備、智能家庭網關、高速光模塊等,主要應用于家庭或企業寬帶接入或無線網絡接入、移動通信基站、工業物聯網、數據中心、企業骨干網等場景。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 2024 年銷售收入計,劍橋科技在全球綜合光學與無線連接設備(簡稱 "OWCD")行業排名第五。
本次申報聯交所 IPO,劍橋科技擬募資用于產能擴建、技術研發、加強營銷推廣、海外戰略投資以及補充運營資金。作為一家全球化公司,若能在港股上市,無疑可以增加劍橋科技的綜合影響力。
需注意的是,在遞表港股后僅半個月,2025 年 5 月 14 日,劍橋科技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發布了擬減持不超過劍橋科技股份總數 3% 的減持計劃。截至該公告發布當日,劍橋科技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僅持有劍橋科技 16.42% 的股份,較該公司上市之初的合計持股比例下降了 12.4 個百分點,持股比例下降了四成。
4 月 23 日、7 月 15 日,就控股股東及一致行動人減持、業績增長可持續性、赴港 IPO 募資等相關問題,時代商業研究院向劍橋科技發郵件并嘗試致電詢問。截至發稿,該公司尚未回復相關問題。
兩個員工持股平臺清倉,控股股東及一致行動人持股比例已降四成
2017 年 10 月,劍橋科技在上交所主板首發上市并獲得 3.28 億元募資凈額,用于技術改造、產能建設、上海研發中心建設等項目和補充流動資金。
2020 年 5 月,劍橋科技通過非公開定增再次獲得 7.32 億元募資凈額,用于高速光模塊及 5G 無線通信網絡光模塊項目以及補充流動資金。不難發現,自上市至今,劍橋科技已經在 A 股累計獲得 10.60 億元募資凈額。
隨著相關募投項目落地,2020 — 2022 年,劍橋科技的營收從 27.05 億元增長至 37.84 億元,業務規模創新高,歸母凈利潤從虧損 2.66 億元逆轉為盈利 1.71 億元。
2023 年和 2024 年,劍橋科技股價連續兩年整體上漲,年漲幅分別為 235.59%、8.18%。股價高漲背后,劍橋科技含實控人及一致行動人、員工持股平臺在內的股東們紛紛減持套現。
2025 年 2 月 24 日,劍橋科技公告,員工持股平臺上海康宜橋投資咨詢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簡稱 " 康宜橋 ")減持了其最后所持有劍橋科技 0.43% 的股份,退出該公司股東名列。而在 2017 年上市之初,康宜橋最高時曾持有劍橋科技 14.49% 的股份并位列劍橋科技第二大股東。
與此類似的是,2023 年 8 月 16 日,劍橋科技公告,同是員工持股平臺的 Hong Kong CIG Holding Company, Limited(簡稱 "HK Holding")在將手中最后所持有劍橋科技 0.97% 的股份全部減持后,亦退出該公司股東名列。而在 2017 年上市之初,HK Holding 最高時曾持有劍橋科技 5.19% 的股份并位列該公司第四大股東。
除了核心員工紛紛減持套現,時代商業研究院梳理歷史公告發現,2021 — 2024 年,劍橋科技先后七次發布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減持股份比例達 1% 的減持結果公告。
公告顯示,截至 2025 年 5 月 14 日,控股股東 Cambridge Industries Company Limited(簡稱 "CIG 開曼 ")對劍橋科技的持股比例僅為 13.64%,較 2017 年上市之初的 22.15% 下降了 8.51 個百分點。
要知道,CIG 開曼是劍橋科技實控人 Gerald G Wong 名下的全資公司。
與控股股東同步減持的還有其一致行動人上??盗羁萍己匣锲髽I(有限合伙)(簡稱 " 康令科技 ")。公告顯示,截至同日,康令科技對劍橋科技的持股比例僅為 2.78%,較 2017 年上市之初的 6.67% 下降了 3.89 個百分點。
需注意的是,康令科技的執行事務合伙人為趙海波,一直在劍橋科技擔任董事、副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
綜上,不難發現,上市以來,劍橋科技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對劍橋科技的合計持股比例下降了 12.40 個百分點,下降幅度為 43%。
而 2025 年 5 月 14 日發布的最新公告則顯示,CIG 開曼與康令科技一起發布了擬減持不超過劍橋科技股份總數 3% 的減持計劃,減持期限為 2025 年 6 月 6 日至 9 月 5 日,該減持計劃目前仍在執行期限內。
業績大降后出現回彈,海外收入占比升至 92.60%
實控人 Gerald G Wong 及其一致行動人趙海波并未在公告中解釋此次計劃減持劍橋科技的具體緣由。
不過,從 2022 — 2024 年的經營業績看,劍橋科技曾面臨業績增長乏力的情形。
本次遞表的招股書顯示,劍橋科技是為數不多可同時提供與光通信、寬帶及無線技術相關的高效即時連接解決方案的全球化公司,已形成寬帶接入、無線接入、高速光模塊三大核心業務,主要以 JDM(協同設計制造)、ODM(自主設計制造)等合作模式為全球客戶提供產品與服務。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24 年,按銷售收入計,劍橋科技在全球綜合 OWCD 行業排名第五,市場份額為 4.10%。
2022 — 2024 年,劍橋科技的營業收入分別為 37.84 億元、30.85 億元、36.50 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 1.71 億元、9501.8 萬元、1.67 億元。
不難發現,2023 年,劍橋科技營收同比下滑 18.47%,歸母凈利潤同比下滑 44.43%。
對此,該公司在 2023 年年報中解釋,各主要客戶繼續降低運營所需的周轉庫存而推遲提貨,同時放緩下單節奏,導致公司 2023 年度總體發貨量和發貨金額同比有所下降。
2024 年劍橋科技的經營業績迅速回彈,但并未超越 2022 年的收入規模和盈利規模。
對此,該公司在 2024 年年報中解釋,上述增長既源于高速光模塊領域市場需求的集中爆發(受益于全球數據中心擴容及 AI 算力基礎設施建設),也依托寬帶與無線業務的穩定市場貢獻(基于全球 5G 網絡部署及家庭寬帶升級需求)。
劍橋科技還表示,2024 年公司憑借全球化布局(覆蓋亞太、北美和歐洲主要市場)與持續高強度研發投入,進一步鞏固了產品競爭力,推動核心業務收入實現大幅增長。
需注意的是,2024 年,劍橋科技海外業務收入占比高達 92.60%,較 2022 年的 82.84% 提升了 9.76 個百分點。
時代商業研究院則發現,2021 — 2024 年各年度報告中,劍橋科技一直將 " 公司的整體業務體量較小 " 列為競爭劣勢。
過去六年,劍橋科技也一直在進行全球化產能布局,除了在國內新建嘉善生產基地,該公司還不斷擴大馬來西亞工廠的生產能力,并推動德國 - 波蘭合作工廠、美國 - 墨西哥合作工廠的產能建設進度。
2025 年一季度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劍橋科技營收、歸母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 5.18%、21.11%。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該公司馬來西亞合作工廠的產能,已完全能夠滿足銷往美國的產品的市場需求,德國 - 波蘭合作工廠已順利投產,美國 - 墨西哥合作工廠也已完成試產。
據最新業績預增公告,今年上半年,劍橋科技的業績增長預計進一步提速,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 1.20 億元~1.28 億元,同比增長 50.12%~60.12%。對此,該公司表示,主要因高速光模塊業務增長尤為顯著。
據招股書,本次赴港 IPO,劍橋科技擬募資用于提升三大核心業務的產能、提升研發人才及技術、加強業務推廣及營銷力度、進行戰略投資和補充運營資金。
(字數:2782)
免責聲明:本報告僅供時代商業研究院客戶使用。本公司不因接收人收到本報告而視其為客戶。本報告基于本公司認為可靠的、已公開的信息編制,但本公司對該等信息的準確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本報告所載的意見、評估及預測僅反映報告發布當日的觀點和判斷。本公司不保證本報告所含信息保持在最新狀態。本公司對本報告所含信息可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修改,投資者應當自行關注相應的更新或修改。本公司力求報告內容客觀、公正,但本報告所載的觀點、結論和建議僅供參考,不構成所述證券的買賣出價或征價。該等觀點、建議并未考慮到個別投資者的具體投資目的、財務狀況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時候均不構成對客戶私人投資建議。投資者應當充分考慮自身特定狀況,并完整理解和使用本報告內容,不應視本報告為做出投資決策的唯一因素。對依據或者使用本報告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本公司及作者均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本公司及作者在自身所知情的范圍內,與本報告所指的證券或投資標的不存在法律禁止的利害關系。在法律許可的情況下,本公司及其所屬關聯機構可能會持有報告中提到的公司所發行的證券頭寸并進行交易,也可能為之提供或者爭取提供投資銀行、財務顧問或者金融產品等相關服務。本報告版權僅為本公司所有。未經本公司書面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翻版、復制、發表、引用或再次分發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司版權。如征得本公司同意進行引用、刊發的,需在允許的范圍內使用,并注明出處為 " 時代商業研究院 ",且不得對本報告進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刪節和修改。本公司保留追究相關責任的權利。所有本報告中使用的商標、服務標記及標記均為本公司的商標、服務標記及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