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思杭
編輯|苗正卿
頭圖|Manus 官網
針對 Manus 本周的一系列傳聞,有知情人士向虎嗅獨家回應道,"Manus 一切正常,公司沒跑路 "。
連續一周,國內 AI Agent 企業蝴蝶效應旗下業務 Manus 持續 " 暴雷 " ——從 " 裁員傳聞 " 到 " 社交媒體清空 ",再到傳出停止與阿里通義千問方面合作,事件逐漸升級、發酵。
對此,有知情人士向虎嗅獨家回應道," 公司沒跑路,業務正常。" 與此同時,該知情人士還透露,Manus 在國內業務的裁員還在持續進行中,不過這跟跑路無關,主要原因是 Manus 自發布以來海外收入較為可觀。
而至于 Manus 究竟為何要將總部搬至新加坡,有知情人士告訴虎嗅," 其實不存在 Manus 總部搬遷的問題,Manus 在 3 月發布時就是一個國際產品,而目前所做的是為了在國際框架要求下,確保在服務全球用戶時滿足各國合規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在 4 月末,Manus 剛拿到由海外知名風投機構 Benchmark 7500 萬美元領投的融資,投后估值飆升至 5 億美元。而就在該輪融資結束后不久,有媒體爆料,美國財政部正在審查 Benchmark 投資 Manus 這家中國公司的交易,緣由是 2023 年拜登政府出臺法案,禁止美國向中國半導體、量子計算、AI 和軍事等相關公司投資。(該法案于 2025 年 1 月正式生效)后來,在調查 Benchmark 投資 Manus 一案時,Benchmark 方面律師反擊道,"Manus 并非來自中國,其注冊地是在開曼群島。"
而另有知情人士向虎嗅透露,Manus 選擇主動合規,還考慮到美國 CCPA、歐盟 GDPR、日本 APPI、韓國 PIPA、新加坡 PDPA 等法案,在合規壓力下作出的決策。
然而,本周整件事情的詭異之處在于,一切發生得太過突然,且毫無征兆。甚至目前擺出來的 " 證據 ",都不是發生在最近。比如,近日在網上瘋傳的關于 Manus 官網鎖區的截圖,實際上,自 Manus 發布以來便限制了國內用戶的訪問,用戶需通過谷歌賬號才能注冊并登錄,而截至發稿,Manus 依然可以在非中華區正常訪問,且 " 每日贈送用戶 300 積分 " 的政策也并無改變。
在筆者看來,本周輿論對 Manus 的群起而攻之,并非空穴來風,而是 " 蓄謀已久 "。更準確地說,這種怒火從 3 月份它帶著熱搜體質 " 橫空出世 " 便開始積攢了——當時 Manus 憑刷屏式曝光走紅,就因鋪天蓋地的營銷攻勢被罵 " 用力過猛 ",后又因 " 一碼難求 " 坐實了饑餓營銷的指控,再到后來被扒出 " 套殼 ",更是被質疑無核心產品能力等等。如今的 Manus,基本上可以說進入了 " 說句話都被群嘲 " 的階段。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 套殼 " 一詞并非貶義——其中不僅海外多個 AI 應用都是基于 ChatGPT、Claude 等主流基座模型基礎上搭建,且 ARR 均達到千萬美元級別。
再回到裁員事件本身上,盡管關于 Manus 在國內裁員是真,并在該裁員消息傳出當天便向虎嗅回應道," 是基于公司自身經營效率考量,決定對部分業務團隊進行調整 ",但在這背后傳出的信號是,在上一篇寫 Manus 裁員傳聞一文中筆者提到了 Manus 近兩個月的月活數據,Manus 作為月活僅千萬級別的 AI Agent 應用,想要在國內實現商業化并非易事。再加上 Benchmark 投資后,出于合規考慮決定去海外發展。
有知情人士向虎嗅透露,"Manus 其實考慮到人效的問題。就在 Manus 決定裁員的一周前,內部開過一次復盤會議,當時他們討論為什么 Manus 需要 100 多人。"
于是,圍繞人效、業務增長潛力等問題,Manus 最終走到今天這步。
在 Manus 創始人肖弘生日(7 月 10 日)的前一天,也正好是 Manus 被爆裁員當天,他發朋友圈說," 我們從不主動提及 ARR,即便用最嚴謹的口徑對比,我們在這個指標上取得的成績也比世界范圍內公開聲稱自己是最快的產品們都更好。一方面是不想吹?;蛘邍樔耍硪环矫媸怯X得這種表述本身也不夠 ambitious。"
當然,這一切戲劇性的故事都還僅是剛開始,未來遷至新加坡后,Manus 也將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