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表格,馬上能打通釘釘。
昨天,謝欣在發(fā)布會上放出這張截圖時,臺下爆發(fā)出一陣意味深長的笑。不是因為好笑,是因為——大家都懂。
我立刻掏出手機,在小紅書搜了關鍵詞。不到 15 分鐘,各種信息就撲面而來。
這兩天你也一定刷到過釘釘 AI 表格的內容。表格正在成為一個應用平臺、一張表就能干掉 ERP 系統(tǒng)……各種宣傳話術都在傳遞同一個信號:用我們,比對方更強。
回酒店的路上,隔壁有人打電話,突然冒出一句:也不知道一個破 AI 表格有什么可卷的。這句話一下戳中了我。
是啊,為什么釘釘和飛書,都在死磕老掉牙的表格?
別著急,先講一個故事。你現(xiàn)在在一家企業(yè)上班,每天打開電腦最討厭的一件事是什么?
我相信應該是 " 找文檔 "。各種 V1、V2、V3 ……誰改過?改了什么?最新版本在哪?幾乎成了很多人每天都要面對的日常難題。
更頭疼的是表格。 銷售表、庫存表、人事表、項目進度表……傳來傳去,格式不斷在變,字段越加越多。一個月下來,一張表能被幾十個人改得面目全非。
其實,這是很多企業(yè)在數字化轉型中最基礎、也最真實的一個痛點;它不像 ERP 系統(tǒng)那樣繁雜,也不像 OA 流程那樣層層審批。它很輕,小到一個人可以創(chuàng)建,大到可以承載整個部門的數據。
所以在這場轟轟烈烈的轉型中,很多人沒意識到:表格是最小、也是最重要的嵌入單元,畢竟它無處不在,人人都會用,背后藏著企業(yè)最核心的東西:數據流轉。
1985 年,Excel 誕生。它沒有顛覆企業(yè)流程,也沒有替代管理系統(tǒng),但它讓數字記錄這件事變得更直觀、更方便。
結果呢?它成了過去 40 年里,最成功的企業(yè)辦公工具之一。因為它抓住了用戶最熟悉的場景,然后在這個基礎上慢慢疊加功能、擴展邊界。以至于它的江湖地位,一直穩(wěn)如泰山。
但過去的表格也有痛點:不能協(xié)同、不夠智能。怎么辦?釘釘、飛書、企微都看到了這個缺口,于是都在想:怎么讓老樹發(fā)新芽?
釘釘說:表格就是應用,飛書說:表格是真正的業(yè)務系統(tǒng)。聽起來像口號?其實它們都在回答一個問題:
如何用用戶最熟悉、最好用的方式,幫助企業(yè)完成數字化轉型中最難、最小的那一環(huán)?
答案就是:從一張表開始。所以這張 " 老掉牙 " 的表格,突然成了 AI 時代企業(yè)服務的 " 戰(zhàn)略高地 ",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數據載體價值。
有了載體,數據有什么用?智遠想到一個詞:原油。
什么是原油?有了它,AI 就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像潤滑劑一樣,給企業(yè)加上飛輪。
比如,釘釘 AI 表格可以讓倉管員拍照上傳訂單,AI 自動校驗庫存;再比如,飛書多維表格能讓泡泡瑪特的門店巡檢效率大幅提升。
這就不是簡單的 " 填表 " 了,是表格驅動業(yè)務流程。有了流程,還能革命什么?答案是:系統(tǒng)。
過去做一個系統(tǒng),要程序員寫代碼,周期半年起,預算百萬起步;而現(xiàn)在,一個普通業(yè)務人員,用釘釘、飛書的表格,兩周就能搭出一個零代碼系統(tǒng)。
這就是低代碼的力量,一場 " 生產工具 " 的平權運動:說白了,每一個會填表的人,都可以用拖拉拽的方式,做出自己的 " 小 ERP"。
很多人說,表格太老了,用了幾十年了,還能翻出什么花樣? 恰恰是這種 " 老 ",成了它的護城河。
Excel 已經普及超過二十年,用戶對 " 表格 " 的認知根深蒂固;與其從頭教用戶用新工具,不如直接在 " 表格 " 這個認知錨點上做升級。
它們都在試圖告訴用戶一句話:你熟悉的那張表,可以干很多事,這才是真正的 " 心智卡位 ",在你已經習慣的地方,悄悄埋下未來的種子。
所以,表格的價值有三重身份:數據油田,沉淀企業(yè)最值錢的業(yè)務數據;生產線改造,低代碼重構業(yè)務流程;用戶習慣杠桿,借 Excel 的心智降低 AI 落地的阻力。
既然 AI 表格如此重要,飛書和釘釘到底有什么不同? 智遠認為,它們的技術路徑、生態(tài)策略、用戶爭奪策略都不一樣。
兩家我都用過。
釘釘 AI 表格,每一個單元格都是一個 AI 入口。什么是 "AI 入口 "? 你在任何一個單元格里輸入內容,它都可以自動觸發(fā) AI 工作流,比如生成文案、分析差評、匹配供應商……
它還把表格變成了一個可以承載非結構化數據的 " 文檔容器 ",單行記錄可以拓展為一個獨立頁面,表格不僅能記錄數據,還能承載業(yè)務流程、知識庫內容。
如果你不太好理解這個概念,我可以舉個例子:
還記得 Notion 嗎?Notion 的厲害之處在于,每一個 " 塊 " 都能切換成頁面、筆記,甚至網站;而釘釘的 AI 表格,某種程度上就是在朝著 Notion 的方向進化。
飛書 AI 表格走的是另一條路。
最新消息是:單表支持 1000 萬 " 熱行 "(含動態(tài)計算值),10 萬行數據的計算效率也非常高;這意味著你可以直接在里面做 BI 分析、一鍵切片、銷售儀表盤等功能,而且完全不需要 IT 部門介入,就能搭建起一個完整的業(yè)務系統(tǒng)。
所以,如果說釘釘在做一個 " 智能文檔 ",那飛書更像在打造一個 " 高性能的數據工廠 "。
再來看用戶體驗。
釘釘給我的感受是:自然語言交互能力非常強。你想算環(huán)比增長率,只要寫一句 " 環(huán)比增長 ",AI 就能自動生成復雜的函數公式。這降低了使用門檻,尤其對不會 Excel 函數的人非常友好。
而且它可以自動觸發(fā)工作流程。比如設定庫存預警條件后,AI 能自動下單采購,整個過程無人干預。這就是它的 " 自動化飛輪 "。
對于飛書,智遠的體感是:它并沒有拋棄傳統(tǒng)辦公用戶的使用習慣,而是做了繼承和升級。
它把 AI 功能做成了一種 " 捷徑 ":只要輸入一個斜杠 "/",就能調出所有功能模塊;這就像 Notion 的 "/ 命令 ",只不過飛書把它集成進了表格。
所以,從工具欄的角度看,它更像是一個 " 插件化的表格編輯器 "。
除此以外,我們再看看生態(tài)。釘釘綁定阿里生態(tài),打造了一個 " 生產力套件 ",更服務于阿里體系內的行業(yè)客戶,比如物流、制造業(yè)。因為它可以通過生態(tài)閉環(huán)鎖住這些客戶。
飛書更多服務的是知識密集型企業(yè),像互聯(lián)網公司、新消費品牌、科技企業(yè)等,這類企業(yè)本身就有較強的數字化意識,它們不需要太多外部推動,就能實現(xiàn) " 自運行 "。
有一個案例叫伊芙麗。
他們?yōu)槭裁催x擇飛書?智遠認為最關鍵的一點是:飛書用 " 輕量化 " 反擊了釘釘,而釘釘則用行業(yè)解決方案反搶飛書客戶。
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釘釘是 " 自上而下 " 的打法,靠行業(yè)方案 + 生態(tài)閉環(huán);飛書是 " 自下而上 " 的滲透,靠產品力加用戶心智卡位。
這場表格看似是功能之爭,背后是戰(zhàn)略選擇的對決。
還有一個更現(xiàn)實的問題:這些大廠,真能靠一張表賺到錢嗎?智遠的結論是:短期看,表格是一個戰(zhàn)略性虧損產品;長期看,它是企業(yè)服務下一個十年的核心入口。
為什么這么說?
先看商業(yè)模式:誰在買單?怎么收錢?釘釘策略是 " 免費 + 增值 "?;A功能免費,吸引中小企業(yè)上手;高級功能比如自動化流程、數據看板、權限管理等則要收費。
而且它會綁定阿里生態(tài),形成一個套件式的變現(xiàn)方式。
飛書這邊走產品驅動加高客單價的路線。免費功能也很強大,但高級功能集中在協(xié)作和數據打通上,更適合中大型客戶;價格不透明,通常是按人頭年付,表格作為業(yè)務系統(tǒng)的一部分,直接打包進訂閱里。
所以,釘釘是用表格敲開用戶大門,而飛書是用表格把企業(yè)牢牢綁住;無論哪家,表格本身都不是直接的利潤來源。
對釘釘來說,表格是通往智能辦公平臺的一把鑰匙;對飛書來說,它是連接組織管理和知識協(xié)同的重要樞紐。
它們真正的賺錢路徑是:釘釘通過表格沉淀數據,引導使用低代碼平臺(如宜搭),推送行業(yè)解決方案,提升 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
飛書則是讓表格成為企業(yè)的業(yè)務系統(tǒng)底座,拓展更多付費模塊(如人事、審批、BI),提升客戶的 LTV(生命周期價值)。
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表格做得越深,客戶越難遷移。這就是 " 鎖客效應 " 帶來的商業(yè)價值。
雖然表格作為一個戰(zhàn)略意義的產品,它也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燒錢風險。
一方面,投入周期很長。像自然語言處理、自動化流程、數據治理這些能力背后都要不少功夫;表格底層架構的優(yōu)化也要持續(xù)打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另一方面,回報節(jié)奏又比較慢。大多數用戶還在試用階段,真正轉化為付費用戶的并不多。中小企業(yè)對價格敏感,釘釘靠低價拉新,飛書靠體驗留存,但都面臨續(xù)費率的問題。
還有一點,智遠觀察到:很多公司只把表格當記錄工具,還沒走到 " 低代碼搭建系統(tǒng) " 的階段。
如果不能讓表格成為企業(yè)的核心數據流,那它就只是一個輕工具,難以帶來高價值轉化,整體的轉化率也會偏低。
所以,表格更像一個戰(zhàn)略性虧損產品,大家在搶入口。
從飛書大會上謝欣提出的 M1~M4 產品定義就能看出,兩家都想占領高維,制定規(guī)則。
但關鍵矛盾在于:飛書需要證明 " 工具即服務 " 的長期價值,避免自己變成一個高級 Excel;釘釘則要解決生態(tài)開放性和盈利性之間的平衡問題,防止被自己的低價策略反噬,因此,他們目前都處在,瘋狂跑馬圈地的階段。
既然這樣,這場戰(zhàn)爭最后誰能贏?有沒有可能出現(xiàn)第三方殺出重圍?
智遠認為,釘釘的優(yōu)勢在于用戶基數大、覆蓋面廣。目前已有 3000 萬 + 企業(yè)在使用,尤其在中小企業(yè)市場占有率很高。政務和教育領域更是滲透率超過 80%。
它還有一個明顯優(yōu)勢:價格低。相比飛書便宜了 30% 到 50%。這讓很多對價格敏感的企業(yè),比如百世快遞,都愿意選擇釘釘。
飛書優(yōu)勢在于產品質量和服務體驗。它的 800 萬客戶中,有 65% 以上是千人以上的大型企業(yè),像蔚來、小米等都在用。
它的客單價是行業(yè)平均水平的兩倍,說明客戶愿意為高質量服務買單,而且飛書還有專門的客戶成功團隊全程陪跑。像胖東來這樣的企業(yè),就是因為飛書的服務體驗好,才完成了系統(tǒng)遷移。
所以,可以說,釘釘靠規(guī)模攤薄成本,飛書則靠服務獲取議價權。
釘釘目前更注重生態(tài)開放,它通過低代碼加 ERP 綁定制造業(y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同時它還用 " 三免政策 " 吸引開發(fā)者——免傭金、免算力,降低開發(fā)者的進入門檻。
而飛書更偏向行業(yè)深耕,更像是一個 " 數字化咨詢師 ",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
因此我的預判是:釘釘的開放生態(tài)更適合普惠型數字化(如縣域工廠、中小制造);飛書的產品深度與服務黏性,則更能抓住高知識密度型企業(yè)。
再來看看第三方的機會。
企業(yè)微信雖然沒有獨立的 AI 表格產品,但它有騰訊文檔作為基礎協(xié)同工具,如果未來能在文檔基礎上疊加 AI 能力,也有可能成為攪局者。
石墨文檔,這類辦公協(xié)作工具,也在嘗試接入 AI 字段、智能聯(lián)動等功能,雖然目前還沒有形成完整的低代碼體系,但如果 AI 發(fā)展加速,它們也可能借勢突圍。
國外的 Notion、Airtable 也在探索 AI 驅動的表格協(xié)作場景,短期內對中國市場影響不大,一旦出現(xiàn)跨境辦公工具融合的趨勢,國內格局也可能發(fā)生變化。
另外,華為 Welink 依靠硬件綁定政企客戶,金山辦公則用 WPS+AI 表格 + 輕文檔的組合,憑借本土化體驗收割中小企業(yè),這些力量都在悄然蠶食市場份額。
那誰最有可能成為最后的贏家?智遠覺得,釘釘贏面在于:它能打通 " 阿里云 - 電商 - 金融 " 閉環(huán),成為 " 制造業(yè)數字基座 ",就能真正釋放平臺效應。
飛書若能把 " 客戶成功方法論 " 復制到傳統(tǒng)行業(yè),突破互聯(lián)網圈層,也能打開更大空間。
但問題也很清楚:如果飛書始終局限在 " 精英圈層 ",釘釘無法解決 " 生態(tài)封閉 " 的問題,雙方都無法實現(xiàn)真正的通吃。
歸根結底,勝負的關鍵在于:
誰先完成從 " 工具 " 到 " 平臺 " 的躍遷?誰先構建起圍繞表格的生態(tài)閉環(huán)?這才是決定最終歸屬的根本。
不過,二者競爭的過程中,千萬別叫醒酣睡的三弟(騰訊)。畢竟三人行,沒有我?guī)煟钗kU的對手,往往看起來還沒開始跑。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