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7 日,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市值突破 300 億美元大關,首次擠進中國互聯網公司市值 TOP 10。
憑借海量的版權和音樂內容,騰訊音樂一度籠絡住了廣泛的用戶基礎,市場份額遙遙領先,旗下 QQ 音樂、酷狗音樂、酷我音樂和全民 K 歌四大產品矩陣撐起了一個音樂帝國。
不過,在國內市場在線音樂用戶規模趨于飽和的當下,行業頭羊也不能獨善其身,始終面臨著用戶增長趨緩、收入動能不足的雙重壓力。據騰訊音樂集團第一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其月活躍用戶已經連續多個季度流失,一季度該數字為 5.55 億,環比減少了 100 萬。
為緩解增長乏力,騰訊音樂雙手入泥,拓展韓娛資源,收割飯圈,更斥重金收購頭部音頻平臺,用于進攻字節系同類型產品,已逐漸成效。
抵御番茄
曾經的在線音樂平臺信奉版權,誰能手握有更多的獨家優質版權,誰就能擁有堅實的護城河,但隨著獨家版權時代的終結,行業的 " 勝負手 " 正在悄悄轉移。如今,在線音樂行業早已不僅只是聽歌那么簡單,而是向著多元化的音樂娛樂生態逐步演進。
今年 6 月,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率邁出步伐,尋找新的 " 富礦 ",公告宣布收購喜馬拉雅,以現金加股權的方式,預計這筆收購額總計近 28 億美元。
喜馬拉雅成立已有 13 年,目前已長成行業最大的在線音頻平臺,這與喜馬拉雅發展早期創始人余建軍的意志息息相關,創立之初,他便意識到了版權的重要性,早早地低價與閱文等公司簽下了一批長期版權合作協議,成為崛起過程中重要的內容蓄水池。
據第三方機構的數據顯示,2023 年,按收聽時長統計,喜馬拉雅的市場份額達 60.5%。
即使穩坐頭部陣營,喜馬拉雅卻一直背負著營收的壓力,2021 到 2023 年,增速陷入停滯,分別為 58.57 億元、60.61 億元、61.63 億元。這段時期,喜馬拉雅多次嘗試登陸資本市場,均以失敗告終。
2023 年對于喜馬拉雅是關鍵的一年。據媒體報道,這一年喜馬拉雅內部開啟了激烈的降本增效,版權有所流失,但好消息是終于實現扭虧為盈,凈利潤達 2.24 億元,這也讓喜馬拉雅為自己賣了個好價錢。
之所以能惹得行業頭羊青睞,源于喜馬拉雅身上有騰訊音樂最看重的網絡文學與有聲書,這片 " 富礦 " 的淘金者眾多,字節系因較早入局便賺得盆滿缽滿。
2022 年,字節系番茄小說與番茄暢聽異軍突起,該應用以番茄小說的正版內容為基礎,實現擬真人主播的有聲小說體驗,搭建起 " 網文閱讀 + 網文聽書 + 網文 IP 短劇 " 的龐大產品矩陣,利用生態虹吸用戶。
番茄還采用了字節跳動一貫的 " 免費 + 廣告 " 打法,靠免費網文吸引用戶后,再將用戶的注意力賣給廣告主,廣告收入可用于支付版權費和作家稿費,實現閉環。據媒體報道,番茄的廣告掠奪能力驚人,一年的廣告收入預估在 300 億 -400 億元之間。
或許也正因如此,騰訊音樂早就盯上了這塊香餑餑。早在 2020 年 4 月,騰訊音樂就推出 " 酷我暢聽 "APP,首次涉獵長音頻市場,也與閱文集團有合作;2021 年 1 月,騰訊音樂又斥資 27 億元收購懶人聽書,業務線更見豐富。
而真正嘗到甜頭,還要屬 2025 年與南派三叔共同打造的《盜墓筆記》,為騰訊音樂帶來了實在的增長,不但顯著提升了騰訊音樂 SVIP 用戶的留存率,還成為平臺內最快播放破千萬的有聲劇專輯。
如果疊加喜馬拉雅擁有的龐大有聲書庫、豐富播客矩陣以及成熟的知識付費內容,騰訊音樂可以在短期內構建一個完整的音頻生態,實現 " 音樂 + 長音頻 " 的全場景內容布局。
正如騰訊音樂的一位高管在 2025 年第一季度財報電話會上所言,在長音頻領域中,騰訊音樂重點關注書籍、網絡文學以及與兒童相關的內容。" 我們相信長音頻內容與音樂內容能相互補充,增強騰訊音樂內容庫質量和數量。"
兒童內容也是喜馬拉雅 to C 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和訊商業了解,這部分內容不但有面向兒童和青少年的有聲內容,還包括嬰幼兒安撫哄睡、兒童啟蒙、青少年漲知識等,內容生態相對完備。
持續 " 討好 " 韓流粉絲
除了拓展長音頻內容,騰訊音樂娛樂集團押寶韓流也再下一城。
近年來,隨著一系列韓國男團、女團走紅,不少年輕人都加入了這場 K-POP(韓國流行音樂)狂歡。
目前,中國已是 K-POP 出口的重要市場之一。韓國海關總署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 年 K-POP 專輯出口的貨幣價值達到 2.918 億美元,日本雖然以 8980 萬美元成為 K-POP 專輯的最大進口國,但同比下降了 24.7%,而中國以 5979 萬美元位列第三,K-POP 專輯對中國市場的出口同比增長了 76.4%。
粉絲的狂熱也讓騰訊音樂娛樂集團不斷加碼 K-POP 市場,完善在韓內容產業的投資布局,此前,騰訊音樂已經攻城略地,分別持有韓國 YG 娛樂、Kakao 集團等公司的股份。
5 月底,騰訊音樂以場外大宗交易方式,收購韓國 HYBE 公司手中 SM 娛樂股份,成為后者的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近 10%。通過一系列資本運作,逐步拓展在 K-POP 生態中的話語權。
作為韓國標志性的娛樂公司,SM 娛樂由李秀滿于 1995 年創立,陸續推出過少女時代、EXO、aespa 等偶像團體,早在 2000 年,SM 娛樂便成功上市,成為韓國首批上市的娛樂企業。
不過,SM 娛樂近年來受困于高層內斗,地位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不少人氣偶像不再續約,營收也初現乏力。因此能夠與騰訊聯姻,對于 SM 而言同樣重要。
預計,聯手 " 搞錢 " 將成為兩家娛樂公司合作的主旋律,除了線上音樂內容、實體專輯銷售、小卡經濟之外,雙方均看重的一款應用 Bubble,有望成為騰訊音樂新的 " 搖錢樹 "。
"Bubble" 原為韓國 DearU 公司開發的一款明星粉絲互動應用,粉絲可在這款產品上,用 " 一對一聊天 " 的形式與入駐平臺的韓國藝人進行互動,并收到偶像發送的文字、圖片、語音等獨家內容。
該商業模式一經上線便風靡韓國,具有極強的付費粘性。截至 2023 年,Bubble 全球訂閱用戶已突破 200 萬人,年營收達 756.92 億韓元(約合 3.98 億人民幣)。
如今,騰訊音樂如法炮制,試圖將這股風帶回國內。社交是騰訊集團傳統優勢,加之 DearU 公司背靠的正是 SM 娛樂,復制并非難事。6 月 30 日,QQ 音樂正式上線 "Bubble" 產品,訂閱費用 28 元 / 月。
QQ 音樂方面提供的資料顯示,第一批引入的藝人包含 SM、JYP、CUBE 旗下的威神 V、aespa、RIIZE、NCT WISH、Stray Kids、i-dle 等,囊括多個組合的 100 多位頂流藝人。
這種與偶像的 " 親密感 " 深受粉絲群體喜愛,一位試用了 Bubble 的用戶告訴和訊商業,有一種和偶像在同一空間的神奇體驗感。" 如果提前設定好昵稱,偶像會在對話框里直接使用這個名字稱呼我,我甚至還設定了一個與偶像在 Bubble 上相遇的紀念日,到時候可以好好慶祝一番。"
在這位用戶眼中,此前,國內用戶想要使用 DearU_bubble,需通過海外賬號注冊使用,門檻相對較高。如今通過 QQ 音樂即可直接訂閱,拉新 " 小白 " 用戶的效果明顯。
不過,在社交平臺上,亦有不少用戶認為 28 元的月費并不便宜,遠高于 QQ 音樂每月 15 元的綠鉆會員費,有網友稱這是 " 飯圈收割新套路 "、" 以前藝人靠作品輸出,現在說句話還要單獨收費 ",還有粉絲點破,交流是不是藝人團隊代發,與偶像口吻有一定出入。
2021 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要求騰訊解除網絡音樂獨家版權協議后,QQ 音樂僅保留了頭部藝人版權,依賴版權 " 打天下 " 的路徑難以為繼。
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騰訊音樂嘗試在保持一定資源優勢的情況下,堆疊情感社交和網絡文學矩陣,尋找新價值增長點,但長期能否如愿變現,仍需時日觀察。
(責任編輯:康嘉林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和訊網無關。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郵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