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曾由奔馳、寶馬的百萬級 SUV 所定義的細分市場,在被理想、問界證明是一座富礦之后,迅速成了全行業(yè)的引力中心。如今,這里玩家云集,戰(zhàn)況激烈,誰想在這里站穩(wěn)腳跟,都得亮出真正的底牌。
今晚,極氪加入了戰(zhàn)局,旗下首款混動大六座車型——極氪 9X,正式亮相。
在極氪看來,當下混動與增程市場最大的痛點,是用戶日益增長的「純電需求」與產品普遍落后的「400V 架構」之間的矛盾。雖然這些車可以加油,但每逢出行高峰,高速充電站依舊不乏混動車型的身影。
極氪科技副總裁徐云在發(fā)布會上引用了一句用戶心聲:「只要你開過一腳電,就不想再加一滴油」。
極氪的想法是,既然你非要用電,那么就用得爽快一點,他們給出的答案是浩瀚超級電混。
首先是性能。
極氪 9X 搭載的三電機系統(tǒng),總功率突破 1030 千瓦,換算成馬力就是超過了 1400 匹。這讓一臺全尺寸 SUV 的零百加速時間縮短到了驚人的 3.1 秒,不僅超越了對標的保時捷卡宴,即便是和法拉利 Roma、保時捷 911、蘭博基尼 Hurac á n 比比加速,也完全不是問題。
更重要的是,極氪還解決了混動車普遍存在的虧電性能衰減問題,憑借一臺專門定制、熱效率高達 46% 的 2.0T 發(fā)動機,即便在電量僅剩 20% 的虧電模式下,極氪 9X 的零百加速也僅比滿電時慢 0.2 秒,幾乎做到了無差別體驗。
浩瀚 S 架構源于純電平臺,這讓它在三電系統(tǒng)布置上擁有天然優(yōu)勢。極氪為 9X 塞進了一塊混動產品中前所未有的 70 度大電池,將 CLTC 純電續(xù)航里程直接提升到了 380km。這意味著,在絕大多數日常通勤場景中,極氪 9X 完全可以作為一臺純電 SUV 來使用。
電池大了,充電速度也必須跟上。依托 900V 高壓架構和與寧德時代聯(lián)合開發(fā)的 6C 電池,極氪 9X 從 20% 充至 80% 電量僅需 9 分鐘,比市面上絕大多數純電車型還要快。
找不到充電樁?別忘了它還有一臺發(fā)動機。
一臺會思考的「公路坦克」
擁有了媲美超跑的加速和后顧無憂的能源體系,只是成為旗艦的第一步。對于一臺全尺寸 SUV 而言,如何將這超過 1400 匹的強大馬力平順地傳遞到地面,并轉化為頂級的行駛質感,是更嚴峻的考驗。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硬件肯定是要堆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中國品牌第一次用上主動防傾桿,在以往,我們只能在勞斯萊斯庫里南、阿斯頓 · 馬丁 DBX 上看到這項配置。
例如,在側向碰撞發(fā)生前的瞬間,系統(tǒng)可以利用感知硬件提前預判,主動抬升一側車身,用最堅固的門檻梁去抵御撞擊;在時速 120km/h 的干濕混合路面高速行駛中,即便發(fā)生單側輪胎全爆,系統(tǒng)也能在 200 毫秒內完成動力和懸掛的重新分配,確保車輛直線穩(wěn)定剎停。
徐云表示,極氪 9X 的車身扭轉剛度達到了的 41600 牛 · 米 / 度,一舉超越了庫里南保持的 SUV 紀錄。這背后,是四大一體式壓鑄集成結構等工藝的應用,以及 A、B 柱的 2000 兆帕超高強度鋼。同時,針對混動車型的特點,極氪還首創(chuàng)了「第三吸能盒」,放置在發(fā)動機和乘員艙中間。
極氪 9X 的智能座艙標配兩顆 8295 芯片,而在其頂級的 H9 智駕方案中,更是全球首發(fā)搭載雙 NVIDIA DRIVE Thor 芯片,總算力超過 1400 TOPS。這為整套復雜的算法系統(tǒng)提供了充裕的算力冗余。
這套頂級的軟硬件組合,讓「無圖園區(qū)漫游」等高階功能得以實現。
比技術更難的,是講好一個故事
就在幾天前,吉利集團公布了上半年的銷量戰(zhàn)報。在一片高歌猛進的數字中,極氪的成績單顯得有些刺眼。當吉利新能源整體同比猛增 126%、銀河系列勢不可擋之時,被整個集團寄予厚望的極氪,增長率卻僅為 3%。
這個數字,與年初定下的宏大目標形成了鮮明反差。因此,今晚發(fā)布的極氪 9X,它所承載的使命遠比看上去更沉重:它不僅是一款旗艦產品,更承載著重新拉動品牌增長的厚望。
全球汽車調研機構杰蘭路(JATO Dynamics)近期發(fā)布的 2025 上半年品牌健康度研究報告顯示,在行業(yè)整體口碑下滑的背景下,理想與問界的 NPS 仍高居行業(yè)前兩位。
NPS,即用戶凈推薦值,是衡量品牌忠誠度和口碑的黃金標準。它只問一個核心問題:你有多大意愿,把這個品牌推薦給親友?
理想與問界的成功,再次證明了高用戶推薦度與市場領導地位之間的強關聯(lián)。而極氪,則以 31.4 分的得分,排在了 44 個品牌中的第 41 位,處于墊底水平。
對于極氪這樣的處境,我們并不陌生。此前的極氪 009 光輝版,在產品力上同樣登峰造極,但市場的反饋卻始終有些不溫不火。這似乎印證了一個事實:
在高端市場,技術的領先,并不能完全自動地兌換為品牌的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