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領域,農藥行業一直備受資本市場關注。
2025 年 6 月 20 日,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田園生化 ")向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遞交了 IPO 申報稿,正式開啟了資本市場的征程。
7 月 3 日,2025 年第二批首發企業現場檢查抽查名單發布。被抽中的 12 家企業中,田園生化赫然在列。
公開數據顯示,自 2022 年以來,被抽中現場檢查的 IPO 企業共計 57 家,其中 IPO 終止企業共計 40 家,IPO 終止率達 70.18%。
那么,此次田園生化 " 帶病闖關 ",還能順利突圍么?
公開資料顯示,田園生化成立于 2001 年,是一家專注于農藥制劑研發、生產和銷售的農業科技創新企業。
2022 年 -2024 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 171,179.36 萬元、177,373.35 萬元和 174,989.54 萬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 16,163.20 萬元、22,864.30 萬元和 24,854.64 萬元,營業收入增長幾乎停滯。
這種銷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快速拓展市場,但也存在渠道失控的致命風險。招股書顯示,公司與經銷商為合作關系而非控制關系,公司無法干預經銷商的經營決策。若公司未能對經銷商進行有效地管理,經銷商可能出現違反經銷合同約定的經營行為,從而出現擾亂公司產品正常銷售使公司品牌形象受損的風險。
此外,據披露,2022-2024 年,公司對 ( 前 ) 員工控制的經銷商銷售金額分別為 10,348.00 萬元、12,043.74 萬元和 11,073.21 萬元,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 6.05%、6.79% 和 6.33%。
技術短板成 " 阿喀琉斯之踵 "
農業行業是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創制農藥的研發過程具有成本高、周期長、成功率低、技術壁壘高等特點。目前,我國研發一個創制農藥總體成本約為 4,000-6,000 萬元,周期大約 8-10 年。
在新化合物創新方面,截至 2020 年末,我國累計公開的殺蟲劑等專利化合物發明專利 8,000 多件,從 2020 年初至 2024 年末,我國成功登記的創制農藥僅有 12 個,新化合物從科研成果到成功產業化中間存在著鴻溝。
可以說,研發投入是農藥企業生存的生命線。但是,田園生化在研發投入方面卻長期處于行業 " 洼地 "。2022-2024 年,公司研發費用率分別為 2.53%、2.71%、4.24%,持續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此外,公司 14 項核心技術中 13 項依賴專利保護,雖有保密制度,但一旦因員工違規、管理疏漏導致技術泄密,將削弱產品差異化優勢,沖擊經營業績。
為提升行業的整體競爭力,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農藥行業重組整合,形成規模化、集約化、規范化的行業格局。《" 十四五 " 全國農藥產業發展規劃》提出:" 十四五期間,推動農藥生產企業兼并重組、轉型升級、做大做強,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大中型生產企業 "。
到 2025 年,農藥生產企業數量預計將由 2020 年 1,705 家減少至 1,600 家以下,農藥經營單位由 2020 年的 32.5 萬家減少至 30 萬家。行業政策對行業內農藥企業數量的整體控制指導,將導致農藥行業的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
令人擔憂的是,技術短板或成田園生化發展道路上的 " 阿喀琉斯之踵 "。
內控治理風險頻發
近年來,其田園生化子公司頻繁陷入法律糾紛和行政處罰的漩渦。
2022 年 12 月,子公司威牛作物因銷售檢出未登記農藥成分的 " 揮斬 " 啶蟲脒水分散粒劑,被認定為假農藥,遭沒收產品、違法所得 1.92 萬元,并處貨值金額 6 倍罰款 12.65 萬元。
2024 年 5 月,子公司河南天沃因生產車用尿素冒用他人廠名廠址,被沒收產品、標簽及包裝箱,沒收違法所得 2390 元,并處罰款 2.43 萬元。
更魔幻的是,公司及子公司存在部分房產因相關手續缺失導致無法辦理產權證書情形,無證房產面積合計為 11,432.79 平方米,占公司房屋建筑物面積的比例為 7.38%,存在被認定為違章建筑的可能進而導致被主管部門行政處罰的風險。
其中,公司租用給武鳴分公司用于生產藥肥的廠房系無證房產,武鳴分公司藥肥產能規模為 8 萬噸 / 年。
值得關注的是,公司本次募投項目廣西順安綠色農用化學品及配套加工中心項目 ( 一期 ) 已涉及主營業務產品藥肥,擬利用現有土地新建廠房,預計實現農藥顆粒劑 ( 藥肥 ) 生產規模 12 萬噸 / 年。項目建成后,將替代武鳴分公司現有藥肥生產基地。
這意味著如果在募投項目建成之前該處房產因未取得產權證而被政府部門責令拆除,則可能對公司的藥肥生產產生一定影響。
據招股書披露,公司及其子公司尚無法辦理權屬證書的房屋建筑物情況如下:
值得關注的是,2023 年 5 月、2024 年 6 月,田園生化分別進行了兩次現金分紅,累計分紅 2.21 億,此次 IPO 募資額約 6.30 億元,兩者形成的巨大反差,也引發了部分投資者對公司 " 先掏空再圈錢 " 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