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個在大廠做媒介的朋友聊天。
他說工作越來越沒勁,每天兩頭忙。一會兒要跟內容團隊溝通,一會兒又要到處找合適的博主和達人。
他感覺自己像傳送帶,把內容從一邊傳到另一邊,好像自己可有可無,沒有他也能運作,這很沒意思。
他還問我有沒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
我跟他說,媒介這個崗位,看起來像信息搬運工。把品牌的需求變成投放計劃,再把內容分發到各個平臺。但千萬別小看它的重要性。
重點是什么?一句話總結,就是內容經營加關系經營。
1
品牌媒介這個角色,就像公司內外的一個三角關系。
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分別是:產品(公司做的東西)、外部(各種社交平臺、達人渠道),而自己就在中間,負責協調和連接。
有了三角關系,就能很容易明確自己的價值定位。
首先,第一點,媒介是信號放大器。外面信息太多,用戶很難從亂七八糟的信息里挑出對自己有用的。
換個角度說,品牌的信息怎么才能影響到目標人群,并且變成他們愿意接受的東西呢?這是關鍵命題。
我們要清楚這些人在哪里,對什么感興趣,喜歡看什么,什么信息對他們有用,能滿足他們的需求。要利用這些需求點,把產品信息變成他們喜歡的社交貨幣,這樣才能更容易被接受。
舉個例子:
如果你最近刷短視頻,肯定注意到某個大廠的 AI 產品很火。用戶喜歡用它的 AI 打電話捉弄朋友,或者讓它唱歌,甚至用它來生成圖片。
那它為什么這么火呢?
C 端產品,大家不關心模型怎么樣,但用戶會關注這個東西有沒有意思,能不能幫我解決某個問題;我們用 C 端語言去反哺 B 端傳播,這是媒介的第一個重點,打破認知隔閡。
所以,不能簡單地把媒介崗理解為信息的搬運工。準確地說,我們在扮演一個 " 認知翻譯官 " 的角色,把品牌語言轉化成用戶能接受的語言。
很多品牌在做傳播時,喜歡自說自話,以為只要用足夠多的渠道,就能達到效果。實際上,如果 " 認知翻譯官 " 這一環沒做好,也就是沒把品牌想說的變成用戶愿意聽的,那么效果往往不好。
這是我最大的感受。
另外,最近遇到比較多的情況是,品牌想向技術圈傳遞專業信息,但表達過于技術化。表面上看起來沒問題,但忽略了大腦對信息的接受方式。
大腦對專業參數和數據并不敏感,更傾向于接受聽起來 " 很厲害 " 的信息,這里存在一個信息轉化的鴻溝。
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可得性啟發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用它來解釋,最恰當不過。
人們傾向于根據信息在腦海中容易被回憶起來的程度,來判斷重要性或真實性;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信息讓人感到困惑、難以理解,那么,對方在接納時會產生負面情緒,從而降低對 " 厲害 " 程度的評價。
所以,媒介采買、內容創作,都應該警惕這種現象,并且要扮演好 " 認知翻譯官 " 的角色。
2
媒介在內容經營上,第二點應該關注什么?我認為是:創造文化屬性。
現在大家都不太相信硬廣告和軟文了。為啥呢?因為心里都清楚,博主發軟文、硬廣,都是為了賺錢,沒啥新鮮的。但反過來,大家對博主本人可能還挺信任的,這種信任是慢慢積累出來的。
所以,我們工作的重點,是通過信任關系,把品牌和用戶拉到一起,創造出一種 " 我們是一伙 " 的感覺。
不管用什么方式,比如整合營銷、種草、講故事或者蹭熱點,最終目的是讓用戶覺得:品牌的價值觀跟我一致,它懂我,也值得我信任。
只有這樣,品牌印象才會一點點變好,用戶才愿意接受你。所以,要把 " 文化 " 放在第一位,自上而下地跟用戶溝通,這樣才能真正說到他們心里去。
你看那些賣高端護膚品的,他們在小紅書找博主合作,不只是講產品多好用,還會聊女生的成長、生活狀態,甚至職場壓力。
為啥?因為這些話題容易引起共鳴。用戶信任博主,自然就更容易接受品牌說的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 " 姐妹們都懂 " 的文化認同。
這種默契有什么好處呢?
它能讓品牌零零散散的宣傳變成一個整體,讓用戶心里對品牌有個更清晰的認識,還能省不少宣傳成本。
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
以前對某些品牌的印象不太好,主要是看到過一些負面消息。后來,在一個群里經常聽到我信任的博主提到這個品牌,說它的優點,講它的變化。
慢慢地,我的看法就變了。這種轉變,其實是 " 你也這么覺得 " 的感覺在起作用。
那品牌怎么利用這種感覺呢?
關鍵是找到真心喜歡自己產品,并且愿意分享的人。粉絲數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真實影響力。牌子要多想想辦法,支持這些博主,慢慢就能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說白了,就是找到跟品牌調性相符、又受用戶信任的人,讓他們幫忙說話。這樣才能讓用戶覺得:品牌是跟我們一條心的。
至于內容如何發揮到最大價值?我舉個例子:
匿名一下,某云廠商發布大模型時,特別擅長做 " 預熱 "。每次節奏都拿捏得很準,看起來好像每次都做得特別成功。
他們的策略高明在哪?能持續吸引目標人群的注意力,特別是開發者和早期用戶。他們會一直惦記著:新模型什么時候出?能不能早點體驗?
這樣一來,等正式發布時,大家反而更有信心,覺得這個東西肯定靠譜。
他們還喜歡用共創模式。設計一些互動任務,鼓勵用戶在使用產品后主動產出內容,比如:拍短視頻、寫文章發到不同平臺。
對于高質量、有趣的內容,還會給一些額外激勵。這種做法,有效地聚合了 KOC 的力量,還形成了自發傳播的效應;相比傳統投放,效果更好,也更持久。
3
媒介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事,關系經營。
很多人聽到 " 關系經營 ",頭皮都發麻。確實,做媒介要對接各種渠道、維護一堆博主和機構,真顧不過來。
以前我帶市場團隊時,跟大家說過一句話:如果靠我教你怎么做人情世故,那你真的得反思一下能不能勝任這份工作。
為什么這么說?
如果你覺得一段關系要刻意去維系,那很可能說明一個問題:對方并不真正需要你,甚至對你這個人也沒多大興趣。
所以,你才費勁地去做一些額外的事,比如定期送資源、給好處,才能勉強維持住這段關系。
說白了,媒介崗位在公司里壓力大了,就會想找一個外部的靠山,比如某個大 V、某個機構,希望關鍵時刻能幫一把。聽起來好像挺聰明,但我其實不太認同這種做法。
人心是會變的。人的天性就是容易把熟悉的東西當成理所當然,反而不珍惜。
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是一樣。一開始陌生,后來慢慢走近,靠得太近了,反而容易出問題。比如嫉妒、攀比、誤會,最后越走越遠。
我覺得,作為媒介,關系經營本身是一種福報;你要真心對別人好,別人自然會欣賞你、喜歡你、感激你。這種好感不是靠算計來的,而是一種無形的力量。
我舉個例子:
我認識的一些朋友,他們做媒介很多年了。哪怕從一家大公司跳槽到另一家,有時,也會來找我幫忙。
為什么?
因為我們之間的關系不是靠刻意經營來的,而是長期合作下,慢慢建立起來的;反過來,在我需要幫助時,他們也會主動站出來幫我。
但那種你費盡心思去維護的關系呢?關鍵時刻,起不了太大作用。對方心里也清楚,這種關系更多是出于商業上的互相客氣而已。最多在報價上打個折。
4
還有一點很重要,作為媒介,要學會接受失去,盡量獨立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
我小時候有幾個發小,從小學一直到初中,關系特別鐵。但是到了高中,大家分開之后,關系就慢慢淡了。工作之后,現在一年到頭也就過年見一兩次,平時基本沒啥聯系了。
你說,我們以前沒有真心待對方嗎?肯定不是。但有些關系,也會因為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所以,我覺得,要有自己的獨立圈子。
別強求,找到那些價值觀差不多的朋友,大家相處舒服就行。這些人可以是網友,也可以是偶爾見面聊聊生活的人。時間久了,你會發現,真遇到事時,他們反而愿意幫你一把。
你不能控制別人變不變,你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做好。
我知道這個觀點可能有人不太認同,但我一直這樣做的。到現在為止,我發現,這種方式反而更有效。
聽起來有點奇怪,但事實是:有時,你不刻意去經營關系,反而能做得更好。
比如說:
現在要出一本書,我要找一些老板幫寫推薦語,我肯定有把握對方會幫我;或者讓他們幫我寫一封介紹信,幫我做個背書,他們也不會說什么;這些 " 愿意 ",是平時一點一滴積累下來的。
在媒介這行,很多人從基層做到傳播策略、項目管理,甚至轉行、創業,靠的是之前積累下來的關系。
說白了,人緣好,多和跟你工作相關的人溝通,時間長了,是給自己鋪了一條更寬的路。
這條路,能讓自己遇到更多機會,走得更遠;個人心得,僅供參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