屆時,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云杰將現身分享掌舵 4000 億企業的管理思考。
今天,我們先以一篇小文作引,帶大家感受周云杰身上極具感染力且稀缺的企業家精神。
作 者:于啟章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2025 年全國兩會的 " 代表通道 " 上,海爾集團掌門人周云杰因一張嚴肅的面孔意外走紅網絡。
面對前來熱情互動的群眾,小米董事長雷軍笑意盈盈、熟練致意,旁邊的周云杰卻被捕捉到 " 些許茫然 "。
巨大的反差感引來網友們的善意調侃,甚至制作了不少有意思的表情包廣為傳播。
其中最火的當屬下面這張 " 周云杰略略略 ":
2024 年,海爾集團的全球收入達到 4016 億,增長 8%,全球利潤總額 302 億元,增長 13%,展現出驚人的內生動力,離不開周云杰帶領下的一系列發展突破。
更令人沒想到的是,周云杰本人出面巧妙回應了大家的熱情,表示自己喜歡被叫作 " 周云杰略略略 ",這三個略分別代表了:" 略過自我,略去客套,略出真誠 "。
近期,隨著這位商業大佬的網絡關注度越來越高,人們對周云杰的了解也越來越多,他的另一個特質再次引起無數共鳴。
在這個兩鬢微霜的 4000 億企業掌舵人身上,我們竟然看到了難能可貴的 " 少年感 " ——一種不油膩、不世故、銳意進取的純粹。
很多人提起周云杰,第一個標簽就是 " 從基層做成一把手 "。
1988 年,22 歲的周云杰大學畢業,揣著一腔激情與理想走進了青島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冰箱廠——那正是海爾的前身。
當時的他既無背景又無經驗,但海爾 " 賽馬不相馬 " 的用人機制給了這個年輕人一個公平競逐的舞臺。
周云杰從最基礎的崗位做起,在車間當過裝配工,親手拿著螺絲刀為冰箱擰螺絲。在這期間,一位老師傅曾經鄭重囑咐他:" 別小看這顆螺絲,它松了,冰箱門就關不嚴,質量就會有問題。"
這句話讓初出茅廬的周云杰感受到手中螺絲刀的分量。就這樣,他以一顆純粹之心對待每一個細小螺絲,不因工作瑣碎而懈怠。
這份對品質的執著,成了周云杰青年時期就放不下的較真兒。
在工廠一線工作一年后,他應聘到了銷售處工作。1992 年,海爾在家電行業首創 " 直銷員 " 模式,在商場派駐直銷員,面對面為用戶介紹產品。周云杰毛遂自薦,成為了公司歷史上第一位 " 直銷員 "。
他走出生產車間,走進商場一線,當起了柜臺營業員,直接面對顧客賣冰箱。
為了摸透用戶需求,這位理工科出身的年輕人每天口袋里揣著冰箱說明書,手提溫度計、濕度計,跑遍各地賣場。
不同地區的氣候差異如何影響冰箱制冷效果?用戶在使用中還有哪些痛點?周云杰一邊詳細記錄下各種環境下冰箱的運行數據,一邊把顧客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和建議都記在隨身筆記本上。
事實證明,這段樸素踏實的奮斗經歷為他日后的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
很快,周云杰敏銳地洞察到實驗室合格的數據并不代表產品真正過硬,用戶廚房的真實體驗才最有說服力。
工作僅兩年,他就上交了一份長達 23 頁的《華北冰箱市場調研報告》,大膽指出用戶在冬天有分區存儲冷凍食品的需求,建議開發抽屜式立式冷柜。
這份詳實犀利的報告令管理層眼前一亮,周云杰也因此被破格提拔為銷售處副處長。
后來,繼續憑借優秀的業績和干練的作風,1995 年,年僅 29 歲的周云杰便被提拔為海爾最年輕的總經理,走上了企業管理崗位。
短短七年時間,從一線工人成長為總經理,這份飛速晉升的背后,是他對事業一以貫之的熱愛和全情投入。
正如他后來所總結的那樣:" 每一個擰螺絲的瞬間,都在為未來埋下彩蛋。"
前不久的一次采訪中,被問及給年輕人的職業建議時,他的回答也似乎穿越 37 年光陰,與自己的青年時期相呼應:
" 盡早確定你的職業方向,然后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干就行了。如果你喜歡做技術,就潛心研究技術,如果你喜歡干管理,就在管理上下功夫。千萬不要花太多時間去漂移,這最耽誤時間了。
你只要喜歡就行,不要委屈自己。"
木心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這樣描述過:" 那種吃苦也像享樂似的歲月,便叫青春。"
周云杰身上的純粹感和 " 少年感 ",有很大一部分也來自于此。
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中國家電業正處于技術追趕階段,國外巨頭在核心技術上成果頻頻。
當時已經走上管理崗位的周云杰非常重視科研工作,積極參與到研發一線,與一群年輕工程師共同攻關制冷技術。
也正是那段時間,國際上對氟利昂制冷劑的環保限制日趨嚴格,而國外公司對新型環保冷媒技術嚴加封鎖。
周云杰敏銳地意識到,如果不能突破 " 無氟冰箱 " 技術,中國冰箱產業將在環保賽道上落后于人。
于是從 1994 年起,他帶領研發團隊夜以繼日地實驗攻關,希望研制出不含氟利昂的新型冰箱。
研發過程遠比想象中艱辛。實驗室里無數次數據的不達標都在考驗著團隊的意志。
據同事回憶,那段時間周云杰經常通宵達旦地盯在實驗現場,熬紅了雙眼分析失敗原因。
整整一年多里,他們先后進行了三十多次制冷系統改進試驗,卻次次遭遇性能不穩定的打擊。
在又一次失敗時,團隊士氣一度跌至谷底,大家都懷疑問題是不是無解了。
關鍵時刻,28 歲的周云杰沒有泄氣,他咬牙鼓勵大家再試一次。
幾乎是不抱期待的,大家調整了關鍵參數后按下啟動鍵——冷凝器滴出晶瑩的水珠,溫度計緩緩降到了預期值!
就是這一次,奇跡出現了:團隊成功攻克技術難關,研制出中國第一臺無氟冰箱。
這項成果打破了德國等國外企業的技術壟斷,為民族冰箱工業在環保技術領域贏得了寶貴一席之地。
周云杰團隊也因此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實現了海爾國家級科技獎零的突破。
心志遭受磨練的苦,往往事后看海闊天空,正經歷的時候卻艱澀無比,但周云杰卻一直有一個觀念支撐自己:" 沒有別的辦法,就比別人多堅持一會兒 "。
技術上的成功只是蛻變的開始。
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周云杰很快投入到管理創新的大考中。
1998 年,海爾啟動了著名的 " 市場鏈業務流程再造 " 工程,意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塑公司流程,為國際化發展提速鋪路。
當時周云杰作為中生代管理者,深度參與了這一組織變革。
他和團隊將傳統按部門分割的流程打通,轉變為以用戶為中心的鏈式流程,將市場信息快速傳遞到研發、生產各環節。
通過這場流程再造,海爾建立起戰略業務單元(SBU)模式,讓每個團隊都面向市場快速響應,實現了 " 人人都有一個市場 " 的機制。
這一年,周云杰 32 歲,正值而立之年的他大膽擁抱變革,在實踐中磨礪出敏銳的管理洞見。
事實證明,這場以用戶為紐帶的流程再造為海爾此后大舉出海奠定了堅實基礎。
1991 年,創始人張瑞敏提出了全球創牌的戰略構想。1999 年,決定在海外建廠。
當年周云杰奉命赴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在一片陌生土地上籌建海爾在海
外的第一個工業園。
彼時,不少人并不看好,很多媒體認為 " 中國企業遠赴美國建廠風險極大 ",在一片質疑聲中,33 歲的周云杰闖入美國腹地。
他從零開始組建團隊,白天忙于工業園建設,晚上埋頭研究當地法律法規和商業環境。
在他的帶領下,一年后海爾美國工廠就投入運營,3 年內實現了 90% 的零部件本土化配套率。這意味著海爾在異國他鄉扎下了根,也讓那些唱衰者心服口服。
隨著美國工廠站穩腳跟,周云杰又馬不停蹄地推動海爾在歐洲、中東、東南亞等地開枝散葉。
在此期間,他還利用業余時間攻讀完中國海洋大學的管理學碩士課程,日益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
可以說,這段海外創業的經歷讓周云杰完成了一次蛻變——從國內市場的行家里手成長為放眼全球的開拓者。
經過技術攻關、流程變革、海外創業的多重歷練,周云杰在事業版圖和個人視野上實現了脫胎換骨般的進化。
進入 21 世紀后,他迅速步入海爾高層的核心圈。
2000 年,周云杰正式出任海爾集團副總裁,分管中國市場銷售。此時距離他大學畢業不過 12 年,卻已成長為統領全國市場的少壯派高管。
2004 年,他進一步走上國際舞臺,負責海爾全球市場業務,將 " 中國造 " 的旗幟插向更遠方,同年海爾躍升為 " 中國最有價值品牌 "。
即便事項繁雜,時間緊張,周云杰也從來不減學習勁頭:2006 年,周云杰在百忙中完成了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專業的在職博士研究生學業。
知識的不斷更新讓他對產業和管理的思考更加深入。
此后數年間,他先后擔任海爾集團高級副總裁、執行副總裁、首席市場官等職務。
可以說,在海爾創業的前 20 多年里,周云杰幾乎參與了企業所有重大戰略轉型和業務拓展,多少次都是 " 飛行過程中換發動機 ",壓力不可言喻。
然而從研發新品類到再造流程,從國內登頂到全球布局,每一次挑戰他都以創新求變的姿態去擁抱,由此淬煉出日益成熟卻不失銳氣的領導力。
這份持續進取、不懈成長的狀態,正是令人羨慕與欽佩的 " 少年感 " 寫照。
2010 年代,互聯網和智能時代的浪潮席卷傳統制造業,無數企業在新趨勢面前要么掙扎無果,要么束手無策。
2012年底,張瑞敏提出海爾要 " 向互聯網轉型 ",周云杰深以為然,認同企業必須識變、應變、求變才能在時代洪流中立于不敗。
此后幾年,作為海爾集團輪值總裁,周云杰帶領團隊堅定向互聯網轉型,陸續推出了一系列大膽舉措:開放生態、組織扁平、員工創客化……這些創新在當時的制造業可謂石破天驚。
2014 年,周云杰率先在物流領域打響了第一槍。
他帶領團隊搭建了一個開放式的社會化物流平臺,將海爾自有的配送能力與眾多第三方物流資源連接起來。
借由這一平臺,全國超過 9 萬車輛、18 萬名社會物流服務人員被迅速吸納進來,共同為用戶提供配送安裝服務。
海爾通過資源共享和協同,極大提升了供應鏈效率,也開啟了由封閉體系走向開放生態的新探索。
張瑞敏提出,海爾不再僅是一家家電制造企業,而要成為一個孵化創客的平臺。
周云杰作為輪值總裁,主動承接戰略,打破傳統科層制的金字塔架構,將原有正三角組織顛倒過來,就是在那個時期,海爾取消中層管理崗和冗余科室,砍掉近萬名中層管理者。
取而代之的是無數由員工創業者組成的自主小微組織,每個小微面向市場快速迭代、自主經營,實現了真正的人人創客、人人 CEO。
這種顛覆式變革令外界震驚:一個年銷售幾千億的大型企業,竟然愿意自我革新,甘冒 " 傷筋動骨 " 的風險來激發內部創業活力。
周云杰對此的解釋很簡單——為了順應時代、為用戶創造價值,海爾寧可主動 " 從內部打破自己 ",以迎接組織的新生。
這種自我革命的魄力,正體現了他內心深處的那份初心和銳氣依舊:不因身居高位而裹足不前,不因既有成就而躺在功勞簿上,而是始終保持一種創業的危機感與使命感。
2016 年,周云杰被任命為海爾集團總裁,2021 年 11 月,在海爾創業 40 周年之際,他從張瑞敏手中接過象征傳承的 " 寶錘 ",當選新一屆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
站在新起點上的周云杰并未流連于權力光環,反而更加低調務實。
在許多公眾場合,他只談海爾的發展與用戶價值,幾乎不談個人功績。
他甚至坦言,自己不想做所謂的 " 網紅企業家 ",因為企業家打造個人 IP 最終還是要回歸產品和服務本身,否則就會淪為嘩眾取寵的噱頭。
周云杰用行動證明:哪怕身居高位,依然可以不改樸實本色,不染一絲 " 中年油膩 " 的浮華氣。相反,他保持著對事業的激情和鉆勁兒,喜歡創新、也喜歡認真鉆研細節,始終堅信 " 天道酬勤 " 的信條。
同事們評價他是一個理性務實的 " 業務型 " 領導,海爾各個產業板塊的業務他都一清二楚,因此在內部備受敬重。
如今,周云杰帶領下的海爾正踏上新的征程。他努力為這家老牌制造企業注入更多時代基因,試圖去掉海爾身上固有的 " 家電廠商 " 刻板印象,而塑造成 " 用戶體驗的制造者 "、無邊界生態型企業。
如今,面對人工智能的新浪潮,周云杰再次展現出敏銳的前瞻力和青年般的求知欲。他提出 2023 年是 " 海爾 AI 應用元年 ",要求每一位員工都主動學習、全面擁抱人工智能。
" 要么與 AI 同進化,要么被 AI 邊緣化 ",這是他對全體海爾人的動員令,也是他本人信奉的新理念。
這種持續成長、主動求變的態度,正是他身上散發出 " 少年感 " 的另一源泉:永遠謙虛學習,永遠敏銳好奇,永遠緊跟時代的步伐。
結語:什么是青春?
前不久的五四青年節,周云杰向廣大當代青年送上了寄語,其中提到:" 變化是挑戰也是機遇,最重要的不是‘幾零后’,而是‘努力后’‘奮斗后’。與變化和解的最好路徑,就是心懷熱愛,應對變化。"
這正是他本人的寫照。
從青蔥歲月到知天命之年,周云杰一路走來,身份在變,不變的是那顆赤子之心。
他沒有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世故油滑,反而愈發堅定地保持著難得的純粹和清醒。
在周云杰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企業家最可寶貴的品質:不迷戀過往功勞,不沉溺現有地位,始終以學習者和挑戰者的姿態擁抱未來。
美國作家塞繆爾 · 厄爾曼曾創作一篇名為《青春》的散文,被美國的道格拉斯 · 麥克阿瑟將軍及日本松下電器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視為座右銘。
現在看來,這篇文章所傳遞的能量與周云杰的精神氣質同頻共振,特附于此: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熱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青春氣貫長虹,勇銳蓋過怯弱,進取壓倒茍安。如此銳氣,二十后生而有之,六旬男子則更多見。年歲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丟棄,方墮暮年。
歲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膚;熱忱拋卻,頹廢必致靈魂。憂煩,惶恐,喪失自信,定使心靈扭曲,意氣如灰。
無論年屆花甲,抑或二八芳齡,心中皆有生命之歡樂,奇跡之誘惑,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人人心中皆有一臺天線,只要你從天上人間接受美好、希望、歡樂、勇氣和力量的信號,你就青春永駐,風華常存。
一旦天線倒塌,銳氣便被冰雪覆蓋,玩世不恭、自暴自棄油然而生,即使年方二十,實已垂垂老矣;然則只要樹起天線,捕捉樂觀信號,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齡告別塵寰時仍覺年輕。(王佐良譯)
排版 | 十一
編輯 | 十一 主編 | 孫允廣
5 月 20-21 日,案例探訪超級標桿海爾集團,看 4000 億生態龍頭,如何做到 " 人人都是 CEO"。
掃碼二維碼添加項目經理郭婉婉微信,進行報名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