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本屆上海車展來看,出海之于中國汽車產業已經越來越‘日常’。"4 月 23 日,上海車展期間,J.D. Power 中國區聯合研究總經理王慶華在接受汽車頭條采訪時表示,目前中國車企出海以及與國際友商的合作越來越常態化。
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自 2021 年到 2024 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分別達到 212 萬輛、332 萬輛、522 萬輛和 641 萬輛,同比增速分別 100%、54.4%、57.8%、19.3%,連續兩年全球第一。不過根據中汽協最新的預判,2025 年中國汽車出口增速將大幅放緩至 5.8%。
這一判斷是否意味這中國汽車出海進入了 " 平臺期 "?對此,王慶華表示,高速增長之后會增速放緩是可預期的趨勢,因為基數越來越大了,但目前來開中國汽車出海增長的趨勢是不變的。
他舉例說到,這次上海車展到處都能見到外國面孔,奇瑞展臺上次請了 3000 名國際友人,今年增加到 5000 名,可見參與互動的國際友人越來越多了。
不同地區用戶需求差異明顯,但 " 性價比 " 依然是主要因素
一直以來," 性價比 " 都被認為是 MADE IN CHINA 的代名詞,近年來中國品牌也在極力用價值提升來改觀這一認知。
但王慶華表示," 性價比 " 這個詞聽起來不那么高大上,而從現階段看,無論是在成熟市場還是新興市場,產品性能和合理的價格依然是促進中國汽車出海的主要因素。
當然,不同的區域市場,比如歐洲、南美、東南亞等,消費者購車習慣有著明顯區別。中國車企需要制定差異化出海策略,平衡好 " 全球統一技術平臺 " 與 " 區域定制化 " 的矛盾。
具體來看,歐洲是非常明顯的成熟市場,雖然 44 個國家各有各的特點,比如德國消費者更看重性能,英國消費者更在意內部的舒適性,但整體來看,新購車人群平均年齡較大,處于 40-50 歲之間;首次購買新車的人群比例僅有 10%;大家購車時都有很強的成本意識,包括購車成本和用車成本。
對比當地車型產品,中國汽車的產品力已經 " 領先歐洲兩三年 ",且價格合理,購車成本上是有優勢的;但如何把產品的吸引力轉化成實實在在的購買力?品牌需要給消費者提供一個建立信任的過程。
基于此,王慶華提到,國內主機廠出海需要與當地經銷合作,借助他們更容易被當地人信賴的優勢,從而促進銷售和拓展市場。
第二個具有代表性的市場是泰國。王慶華介紹到,泰國市場跟中國很像,新購車人群平均年齡差不多三十四五歲,新購車用戶中首次購車的比例 60%-70%,但不同于中國消費者更看重智能化因素,泰國消費者更看重質量、可靠性以及安全。一方面是與當地人的價值觀相關,另一方面泰國沒有強制報廢要求。
王慶華說到,日系車在當地市占率高達 80%-90%,并不是說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主要是日系車提供了足夠的產品力和合理的價格。目前,中國品牌在泰國的市占率也在快速提升,但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車企將價格戰帶到當地,新車上市不久下調價格導致車輛快速貶值,會在當地造成負面影響。
第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市場是墨西哥。研究表明,當地消費者不購買中國車的原因,主要是可靠性問題,對產品質量沒信心。王慶華解釋到,當地地理地貌復雜,坡路多,消費者更看重大馬力,但早期進入當地的產品,沒有做好產品適配,前一批用戶的滿意度影響了后續消費者。
" 我們統計下來,現在當地有十幾個中國品牌,其中有兩三家已經在當地經營了十年左右,其余都是近兩三年進入的。" 王慶華說到,中國品牌在墨西哥市場市占率達到 10% 左右,增長速度還是很快的。
王慶華強調,中國汽車出海還是與整車廠的經營理念或者說戰略有關。比如,奇瑞現在一直強調 "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就比較有誠意,說明在當地有著長期的經營打算。
智能化要與屬地需求做好適配,才能發揮技術優勢
一些研究表明,歐洲年輕一代對于中國智能汽車的接受度越來越高,這是否意味著 " 代際更替 " 將改寫競爭格局,智能化會不會成為中國汽車出海的下一個重要引擎?
" 我覺得可能是,但需要一定的時間期限。" 王慶華解釋到,歐洲年輕人對智能化接受度高,但年輕人購買力低。而擁有購買力的消費者整體年齡普遍偏大,在科技使用上沒相對更保守。不過,如果廠家提供足夠多的功能,又有足夠的價格吸引力,肯定是有優勢的。
此外,北美市場當下對智能化的需求也不高。J.D.Power 北美團隊的研究顯示,當地消費者對智能化的需求并不高,對自動駕駛相關的技術信任度也不高。
J.D.Power 此前針對不同汽車品牌的 App 做過研究,專家評審普遍認為中國汽車的 App 要優于美國,無論是智能座艙還是智能輔助駕駛,都是領先的。剩下的問題是,如何做到領先的可持續性,如何做好相關法規的限定等。
" 中國汽車在當地市場要學會適應當地,而不是讓當地消費者適應你。不是你技術領先,別人就會跟隨你,從用戶體驗來說,體驗與技術并不是完全正向匹配的。" 王慶華表示,中國汽車的智能化領先技術要做好與當地需求的適配,才能更好地發揮技術優勢。另外值得關注的一點,產品力要回歸到文化層面,去適應當地的消費觀念,才能更好地被當地消費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