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在全球市場中展現出強勁的增長潛力。2024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市場的占比高達 80%,同時中國品牌在全球的市場份額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達到 22%。中國車企正加快海外產能布局,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已成為出口增長的核心動力。
2025 年 4 月 25 日,在第三屆中國汽車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論壇上,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陳瑋瑋指出,面對全球各區域的政策法規及貿易壁壘,中國汽車企業積極應對。歐盟的碳排放法規和電池護照等技術要求,促使中國車企提升產品透明度和本地化生產水平。而美國提高的汽車關稅,則對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帶來挑戰。盡管如此,中國車企仍通過布局本土化生產基地、增加混動及插混產品等方式,規避風險并推動出口增長。
展望未來,中國汽車出口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到 2030 年,中國乘用車出口有望保持 8% 左右的復合增長率,市場規模將達到 700 萬輛左右。東南亞、歐洲和拉美將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核心增量市場,新能源汽車將成為長期的核心出口動力。
陳瑋瑋|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
以下為演講內容整理:
中國汽車及零部件出海全景分析
從全球汽車市場格局來看,當前全球汽車市場規模約為 8000 萬輛。其中,美國、日韓以及印度等國家和地區的市場,約占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因其市場準入條件較為嚴苛,中國自主品牌車企進入難度較大。而剩余約三分之二的全球市場,則對中國自主車企敞開大門。中國車企在全球市場中擁有廣闊的參與競爭與拓展空間,海外市場增長潛力巨大。
圖源:蓋世汽車研究院
然而,全球各區域的政策法規及貿易壁壘,給中國汽車邁向全球化之路帶來諸多挑戰。在油耗排放法規方面,歐盟的碳排放法規進一步抬高了燃油車在當地市場的競爭門檻;碳關稅與進口關稅方面,歐盟推出的電池護照,要求出口至當地的電池及電動汽車,在技術法規、電池配方等領域具備更高的透明度。同時,本土化政策促使車企及零部件企業在當地投資,構建本地化供應鏈體系。在芯片等核心技術領域,部分國家設置技術壁壘,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形成更為嚴峻的挑戰。
過去幾年,中國憑借新能源汽車的技術領先優勢及供應鏈韌性,成為全球汽車市場的重要增長動力。2024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在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比達 80%。與此同時,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份額取得重大突破,去年已達 22%。車企層面,比亞迪和吉利躋身全球前十。
出口方面,2024 年中國乘用車出口量持續高速增長,達 495.5 萬輛,同比增長 21.4%,其中 KD 出口成為車企應對目標國法規要求的重要模式。海外產能布局上,中國車企正加快步伐,從當前前十車企的產能結構看,短期內仍以組裝為主,新增產能預計在 2025 年后逐步實現量產,前期將采用組裝與本地化生產并行模式。
零部件出口方面,受全球汽車電動化趨勢推動,中國零部件產品出口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傳統零部件出口保持持續增長,經估算,動力電池出口金額已超越任一傳統零部件品類,成為出口金額最大的零部件產品。
出口結構表現與重點市場分析
出口市場結構及重點海外市場表現方面,按目的國來看,去年獨聯體國家、歐洲和中東是中國乘用車出口的前三大市場。但對比今年一季度出口數據,主要市場表現出現明顯分化:對俄羅斯出口大幅下滑,對歐洲出口趨于穩定,對中東出口則高速增長。
從動力類型分析,過去三年,新能源汽車出口占比穩步提升。根據今年一季度數據,新能源汽車出口占比已接近 40%。其中,純電動汽車增速逐年放緩,已降至個位數,預計今年增速更低;而插電式混合動力產品呈現翻倍增長態勢,有望接替純電動汽車,成為新一輪出口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從車企維度分析,傳統的幾大出口老牌企業中,奇瑞憑借俄羅斯市場的增長,去年仍位居出口榜首。上汽因對歐洲市場依賴程度較高,受關稅沖擊顯著。從車企全球出口區域分布來看,比亞迪在全球同步拓展各區域業務,實現快速擴張,去年排名提升明顯。
從價格層面來看,過去十年間,中國乘用車出口價格長期保持增長態勢。去年,在插電混動市場,比亞迪取代沃爾沃等傳統豪華外資品牌,成為主要出口力量,導致過去五年中國乘用車出口平均價格首次出現回落。分區域價格表現來看,中東市場出口價格依舊堅挺,俄羅斯市場雖出口總量下滑,但價格相對平穩。
歐洲市場方面,今年一季度出口有所復蘇。針對歐盟加征關稅,主要車企的策略調整已基本布局完成。從動力類型來看,上汽乘用車、比亞迪以及奇瑞通過增加混動及插混產品,規避歐盟對純電動產品加征關稅的影響。此外,奇瑞還在西班牙設立本地化組裝工廠,通過多種模式推動出口增長。
俄羅斯市場出口連續三個月下滑,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俄羅斯基準利率上調,增加了消費者購車成本;二是當地汽車庫存相對較高;三是俄羅斯今年年初大幅提高整車進口報廢稅。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使得對俄羅斯出口的車企表現分化加劇。實力較強的車企,如奇瑞、吉利通過落地本地化組裝合作,抵消了報廢稅影響;而眾多實力較弱的長尾車企則因政策挑戰被迫退出競爭。
此外,東南亞市場連續三個月實現增長,其中純電動汽車貢獻了主要增量。由于東南亞國家針對汽車產業制定了諸多本土化政策,中國車企在當地多采用布局本地化生產基地或組裝廠的模式謀求發展。
北美市場方面,當前該市場以墨西哥本土為核心。業內部分觀點認為經墨西哥轉口至北美的汽車貿易量實際上可忽略不計。因為若要享受北美的免稅政策,出口至墨西哥的汽車需在當地實現一定的本土增值,并取得墨西哥原產地證明,方可零關稅進入美國市場。上汽通用五菱是進入墨西哥市場的早期中國車企,其通過將部分車型換標為雪佛蘭進行銷售。今年比亞迪已開始發力,與上汽通用五菱并駕齊驅
南美市場則以巴西為核心。去年 7 月,巴西上調了新能源汽車進口關稅,促使去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對巴西出口高速增長,進而導致今年該市場出口同比表現相對平穩。但由于今年 7 月巴西新能源進口關稅會再次上調,預計將帶動上半年出口數據顯著增長。
中東地區已成為中國合資車企的重要出口基地。例如,江蘇悅達起亞和北京現代利用國內相對過剩的產能,向沙特阿拉伯、阿聯酋等依賴進口的市場出口汽車。同時,以奇瑞為代表的自主車企針對當地消費偏好,推出四驅越野車等產品,取得了良好市場反響。
接下來將分析近期兩個熱點政策的影響。首先是美國提高汽車關稅的影響。特朗普政府大幅增加 25% 的關稅,影響范圍極為廣泛。從政策角度看,該舉措涵蓋了乘用車、商用車、皮卡等整車領域,以及動力總成核心部件、電子電器部件等零部件領域。美國商務部還表示,后續將把車身、底盤等更多傳統部件納入加稅清單。這一政策在短期內將產生許多直接影響,在生產端,整車成本將大幅提升;在消費端,車價提高將進一步抑制市場需求,導致市場萎縮;從長期看,美國政府試圖通過增加短期成本,換取產業投資回流,重構本土產業建設,但這一目標實現難度較大。
對于中國汽車工業而言,該政策對整車出口影響相對較小,對零部件出口影響較大。美國是中國汽車零部件最大的出口市場,特別是制動系統、車輪系統、車身件等對美國市場依賴程度較高的零部件品類,將受到顯著沖擊。
另外是歐盟碳排放法規的影響。歐盟對汽車尾氣碳排放法規在 2025 年要求大幅提高。每超標一克,車企需按照 95 歐元乘以銷售體量的標準繳納罰款,這對車企構成巨大挑戰。從相關數據來看,除沃爾沃外,歐洲傳統車企在單一年度內基本無法滿足該要求。此前,車企采取了多種應對策略,如大眾、寶馬、奔馳等在中國布局產能,建設純電動生產基地,產品返銷歐洲;Stellantis 選擇與零跑汽車合作,希望通過引入零跑產品在當地銷售獲取新能源積分。不過,歐盟考慮到本土車企合規難度,將達標目標放寬至三年。
此外,中歐有望在關稅方面達成共識,這將為中國汽車進入歐洲市場創造機遇,同時在碳積分交易方面為中國車企帶來收入增長空間。
出海市場展望
汽車出口方面,存在多個驅動因素。從政策法規角度而言,國家針對 " 一帶一路 " 布局所實施的出口政策激勵,海外目標市場對本土化及關稅的要求,均構成政策層面的強約束力量。全球汽車產業從傳統向智能電動汽車的技術變革,顯著提升了中國汽車產品在海外市場的競爭力。同時,海外新興市場的剛性需求示范,以及歐美存量市場對新能源汽車轉型替換的需求,加之中國憑借全產業鏈優勢所具備的優質供給承接能力,從長期來看,將推動中國汽車出海持續向高質量方向發展。
綜合俄羅斯等市場的終端表現,以及歐盟、東盟政策壁壘的調整情況,預計今年中國汽車出口增長將明顯放緩。最新預測顯示,今年汽車出口量將達到 530 萬輛,增長率為 7%。從區域來看,東南亞和墨西哥將是主要的增量市場。在動力類型方面,新能源汽車將成為最核心的增長動力,其中 PHEV 將成為主要的增量貢獻來源。
長期預測來看,2030 年中國乘用車出口有望保持 8% 左右的復合增長率,屆時市場規模將在 700 萬輛左右。分重點區域來看,由于中國與歐洲、東盟深化經貿合作,以及東南亞區域化生產基地的投產,未來這兩個區域將成為中國汽車出口的核心增量市場。
從歷年整體情況分析,自今年起,燃油車出口增長將相對乏力,而新能源汽車將成為持續推動出口增長的核心力量。就新能源產品而言,分區域來看,歐洲將是長期的核心出口市場,東南亞和拉美市場也將持續增長,為中國品牌提供更大的市場份額空間。同時,燃油車在這兩個區域也有一定市場。因此,預計歐洲、東南亞、拉美將成為中國乘用車出口的前三大市場。
(以上內容來自蓋世汽車研究院分析師陳瑋瑋于 2025 年 4 月 25 日在第三屆中國汽車及零部件出海高峰論壇發表的《中國乘用車及零部件出海市場展望》主題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