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山法云寺
古剎深藏五龍巔,法云縹緲繞祥煙。
唐時始建根基固,明世重修廟宇全。
樓閣亭臺呈古韻,晨鐘暮鼓響山川。
魁星樓上憑欄望,翠嶺千重映碧天。
千載悠悠,古韻盎然,是時間輕撫下的圣地,亦是歷史鐫刻的豐碑。釋迦佛殿,青燈古卷,禪意深深;青云臺高聳,寓意志存高遠,直指蒼穹;無量祖師殿內,靜謐莊嚴,透出超凡脫俗之氣。每一聲晨鐘暮鼓、香火氤氳,皆是對過往的呢喃,對未來的祈愿。
在橫山區殿市鎮五龍山村,一座宛如巨龜橫臥的山巒上,藏著一座穿越時空的古剎——五龍山法云寺。寺始建于唐代,明萬歷、崇禎,清康熙、乾隆年間陸續擴建和修葺。這座占地 9600 平方米、坐東朝西的古寺,以其獨特的建筑布局、深厚的歷史底蘊和珍貴的文化遺存,訴說著千年的故事,吸引著無數探尋者的目光。
法云寺的選址與建筑形態極具匠心。它坐落于五龍山支脈之上,山體宛如一只巨大的龜體,靜靜地俯臥在黑木頭川中,高 70 米的山勢賦予了它天然的威嚴與神秘。整座寺廟的建筑仿佛是為這只 " 巨龜 " 量身定制,巧妙地融合于龜形山體之中。寺前山門恰似龜首,洞式設計別具一格,兩側石獅踞守,威風凜凜,仿佛是守護古寺的忠誠衛士;五龍照壁距山門僅 2 米,壁上磚雕五龍盤踞,栩栩如生,仿佛隨時都要騰空而起,彰顯著皇家氣派與祥瑞之意。
步入寺內,前部分建筑群落氣勢恢宏。大雄寶殿、真武祖師殿、五佛殿、文昌殿等 12 座建筑依次排開,每一座都承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真武祖師殿作為主體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一間,采用枕頭窯洞式磚木結構,卷棚硬山單檐勾連搭灰瓦頂,古樸典雅中透著莊重肅穆;大雄寶殿與之連通,呈勾連搭形式,雖面闊、進深僅一間,卻因無后壁的獨特設計,內立的佛像更顯莊嚴神圣,數通廟志碑靜靜佇立在佛像前,無聲地記錄著古寺的歲月變遷。文昌樓位于龜體中部,8 米高的石結構正方形建筑,正面密洞式文廟內," 青云 " 二字歷經歲月洗禮依然蒼勁有力,落款 " 清乾隆二十六年 " 見證著它的歷史年輪;旁邊的魁星樓以八角攢尖式磚木結構凌空而立,掛著的響鈴隨風輕搖,叮咚聲為古寺增添了幾分靈動。
沿著四大天王殿內的石臺階,便可來到法云寺的后部分。這里是一座窯洞式四合院,孔子殿、仙公殿、禪堂等建筑錯落有致,磚斗拱平檐頂盡顯古樸之美。繼續前行,位于龜體尾部的三佛殿驚艷亮相,單檐歇山式帶廊建筑,六柱抬梁式構架的廊下,檐平身科要頭刻畫著卷草三福云式,層層疊疊的斗拱向上托舉,飛檐高聳入云,盡顯古代建筑的精妙絕倫。三佛殿周圍,1 座風水塔與 6 座僧人舍利塔靜靜佇立,現存 3 座完整的寶瓶式磚喇嘛塔,從明代跨越至清康熙、乾隆年間,六角須彌座上的精美雕刻、瓶式塔身的古樸造型、不同層數的相輪,無不訴說著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與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
法云寺內的文物更是珍貴無比。明嘉靖二十三年、清雍正三年的鐵鐘,鐘聲渾厚悠遠,仿佛能穿透時光,帶人們回到往昔;康熙四十年的 " 重建法云寺關王樓碑 " 以及乾隆、嘉慶年間的 3 通修寺碑,碑文詳細記載著古寺的修建歷史與民間故事,是研究當地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2008 年,五龍山法云寺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置身五龍山,四周群山環抱,綠樹成蔭,仿若一幅動人的山水畫卷。登臨魁星樓,向東望,群山似海,波瀾壯闊;向南觀,白云悠悠,峰巒疊嶂,關王樓的雄姿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雕梁畫棟,盡顯古建風采。而法云寺自身,高墻深鎖,古木參天,既有隱世之幽靜,又不失莊嚴之氣魄,恰似人間仙境,讓人心曠神怡,忘卻塵囂。
一重飛檐,見證穿越千載的禪意空靈;一門石刻,銘記歲月流轉的滄桑變化;一階石梯,承載著人群往來的虔誠信仰。清懷遠(民國改稱橫山縣)知縣蘇其炤曾將其推選為懷遠八景之首,名曰 " 龍山聳秀 " 并賦詩一首:嶂迭岡巒起,盤旋勢若龍。溪流縈曲帶,谷響亂晨鐘。夜月香臺靜,朝煙古寺濃。望中靈氣集,飛佩擬攀從。
五龍山法云寺,記錄著千年的歷史風華,講述著自然與人文的和諧共生,吟唱著人間的向往與追求。在這里,每一步都踏著歷史的回音,每一眼都是自然與文化的交融。它不僅僅是一個宗教場所,更是一個文化的符號,一種精神的寄托,靜靜地等待著每一位訪客,去聆聽、去感受、去領悟那份跨越千年的智慧與美麗。
來源 / 榆林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