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技,數智經濟
編|王一粟
美國時間 1 月 6 日晚上,英偉達演講會場外排起 " 幾公里 " 的長隊。無數觀眾們盼望著能快一點進入會場;快一點迎來第二天的 CES 大會;快一點 Step into tomorrow。
1 月 7 日,國際消費電子展(CES)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再次開幕。據了解,本次展會匯集了超過 4500 家參展商,其中中國參展商占比接近 30%。
與去年相同,AI 仍是本次展會上無處不在的標識。雖然本次大會將主題定義為 "Dive in",但是光錐智能發現現場的智能眼鏡、機器人、智能家居、玩具、AI PC,以及各類新奇小玩意的展臺上,都用 AI 作為最醒目的標語。
在展會逛了一天,光錐智能發現中國廠商對參展的態度有些 " 兩極分化 "。其中,手機廠商集體缺席,主要展示汽車的廠商只有長城汽車和極氪,而在智能眼鏡(包含 XR 設備)、機器人、智能家居這邊,中國廠商不僅隨處可見,而且還 " 吸干了 " 附近攤位的 " 流量 "。
整體看下來,今年的 CES 沉穩了很多。
對比去年 CES 的 AI Pin、Rabbit R1 這些相當有野心但最終慘敗的 AI 硬件,今年的 AI 硬件大多基于可靠的產品邏輯(或是迭代產品)。AI 功能已經不再是 AI 硬件的全部賣點,快速將成熟 AI 和硬件組合落地,是本次 CES 上最常見的產品策略。
少了些許天馬行空后,AI 正在加速升級過往的一切硬件產品。
卷軸屏、AI 鳥盆、AI 毛絨玩具,
CES 從來不缺奇怪玩意
作為每年全世界 AI 硬件最大的一場狂歡,CES 上從來不缺想象力。每年的展會上,都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
2024 年定義 AI PC 的聯想,這次又帶來一系列 " 各種屏 " 的 PC,有鍵盤上帶屏的、有上下兩面都是屏的。其中,最新奇的還得是卷軸屏,筆記本屏幕可以向上拉伸,屬于是程序員的寫代碼神器了。此外,本次聯想還帶來了一套包含手環和項鏈的旅行穿戴套裝。用戶只需語音交互就能提問、拍照,簡直就是去年 AI Pin 的實用版。
在 AI 最常見的翻譯場景,時空壺憑借 AI 錄音機和 AI 耳機,在展臺上匯聚了一群觀眾 " 學外語 "。光錐智能體驗了下,其 AI 同聲傳譯功能大概延遲在 3~5 秒左右。雖然還是稍微 " 慢一拍 ",但加入大模型之后的翻譯效果已經是日常口語表達了。
最莫名其妙的產品,當屬 Birdfy 推出了智能鳥浴盆。據介紹,這款產品是用于近距離觀察鳥類。用戶在盆中放上水和食物,AI 檢測到鳥之后,就會識別物種并自動錄像。
并不是所有人都在用 AI 提升硬件的智能屬性,還有的廠商在把 AI" 變呆 "。萌友智能的 AI 玩具 Ropet,會在你摸它時用眼睛 " 瞪 " 你,還會跟著音樂跳舞。
來自日本廠商的 Yukai Engineering 干脆做了個 AI 機器樹懶。把它掛在包上或者手臂上,AI 會控制玩具到處看別人。
還有日本公司 Jizai 的五腳機器人 Mi-Mo,頭部是一個臺燈,看起來有點驚悚,大概是能提供用戶走到哪 " 聚光燈 " 照到哪的情緒價值。
AI 虛擬人最新進展,是 PERSO.ai 與微軟合作推出了一款能即時交互的 AI 虛擬人大屏。通過大模型的調試,交互延時被控制在 1.5 秒。看來以后商場的 " 柜哥柜姐 " 們,要有壓力了。
除此之外,本屆 CES 上還有 AI 無弦吉他、實時轉錄筆記的筆、可跟隨屏幕內容自動凹凸的屏幕等等新奇玩意。
但逛了幾圈展館過后,光錐智能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焦點中的中國 AI 硬件廠商。
AI 眼鏡大戰已經開打,
中國 AI 硬件占領美國 CES
作為 2024 年玩家扎堆入局的賽道,本次 CES 上有超過 80 家中國 AI 眼鏡(包括 XR)廠商參與展出。
正如雷鳥 CEO 李宏偉在 CES 上所擔憂道," 眼鏡這個賽道,從來沒有像今年這么熱鬧 "。AI 眼鏡的大戰已經在 CES 現場 " 打起來了 "。
產品形態上,本次大多數的 AI 眼鏡都選擇向 Meta 的產品靠齊。輕量化(不足 50g)、與眼鏡廠商合作、搭載端側 AI、自帶顯示功能、價格接近普通眼鏡等標簽,已經成了 AI 眼鏡的標配。
以雷鳥眼鏡作為參照。2024 年雷鳥眼鏡還在強調背靠 TCL 的顯示技術,今年推出的雷鳥 V3 不僅將價格殺到 1799 元,還 " 抱緊 " 阿里和高通,落地了 AI SoC 和 AI 端側大模型(通義千問定制)。整體來看,雷鳥 V3 的產品完成度已經超過了 Meta Ranban。拍攝、顯示、AI 交互、定價等環節都比 Meta 產品更加極致。
不過,光是對 Meta Ranban 的超越,還不能讓中國 AI 眼鏡領先。在本次 CES 上,光錐智能還看到了更多廠商對于 AI 眼鏡落地應用的思考。
Rokid 在這次把 Rokid Glasses、Rokid AR Lite 和 Rokid AR Studio" 全家桶 " 帶到了 CES 現場。在不同類型的產品組合下,現場不少觀眾戴著眼鏡舉著手,玩得不亦樂乎。為了測試 AI 翻譯功能,不少參觀者甚至自發 " 組隊 " 用不同語言交流測試。
亞馬遜銷冠、中國 AI 眼鏡出海巨頭 XREAL 這次帶來了 AR+ 智駕的解決方案。XREAL 希望借助 AI 眼鏡的 AR 顯示能力,在用戶駕駛時補充更多儀表盤和 HUD 上缺少的信息。駕駛員不需要扭頭看車機的設計,再次提升了駕駛安全。
此外,本次 CES 上還出現了雷神科技(海爾旗下公司)、影目科技、加南科技、李未可科技、閃極科技等,不乏跨界創新的新面孔。
參戰廠商雖多,但或許 AI 眼鏡行業還沒來到 " 血拼時刻 "。根據京東平臺顯示,雷鳥 V3 發布 10 小時已出現部分斷貨。消費者高漲的熱情,意味著創業公司和即將下場的互聯網大廠們,還有些許時間再打磨一下產品。
除了 AI 眼鏡,機器人是第二大中國廠商扎堆 " 秀肌肉 " 的賽道。在 2024 年 AI 大模型訓練機器人的技術迭代和不少車圈玩家跨界加入之后,中國廠商在 CES 上演了機器人 " 大亂斗 "。
" 老牌 " 廠商這邊,光錐智能一到宇樹和云深處的展臺,就看見到處翻跟頭的機器狗。靈寶、加速進化、銀河通用等廠商這邊,展示的產品基本上跟 2024 年世界機器人大會差不多。(《資本相信人形機器人》)
更吸引眼球的,還是車圈跨界到機器人的玩家。
其中,中國兩個最知名的激光雷達廠商——速騰聚創、禾賽科技,均帶來了機器人的最新進展。兩者差異,是禾賽做了面向機器人的激光雷達,而速騰聚創直接給機器人做出來了。據了解,速騰聚創已經擁有 AI 開發平臺,還掌握了視覺、觸覺、關節三類零部件以及靈巧手。其產品完成度和研發速度,不可謂不快。
另一邊,汽車智駕芯片廠商黑芝麻智能這次也帶來了與傅利葉智能合作的靈巧手。借助 C1200 芯片,機器人手指幾乎達到與人類一樣的靈活程度。或許,在汽車智駕領域之外,黑芝麻已經在機器人和合作中找到第二增長曲線了。
聚焦汽車行業本身,中國智能汽車整車廠本次只有長城、極氪、小鵬參加。其中,長城汽車和極氪展示的是 2024 年公司最引以為傲的智駕、智艙進化。小鵬則主要展示的是旗下小鵬匯天的飛行載具和陸地航母。
除了人形機器人,中國廠商們也在積極將機器人技術落地到其他產品上。
體現在長期內卷競爭的掃地機行業中,是追覓和石頭都在掃地機上安裝了外接手臂。形態差異上,兩者都是用一條機械臂加兩根 " 鉗子 ",解決掃地機遇到障礙只能繞行的痛點。其中,追覓的機械臂最多能夾起 400g 的物體。這意味著,掃地機能完成擺鞋,襪子、紙巾、抹布等物件歸位的操作。
最后,是 " 以大服人 " 的中國家電廠商。本次展會海信和 TCL 都帶來了擁有 " 壓倒式 " 巨屏的電視新品。聚焦 AI 應用落地,兩家廠商都在產品中融入了 AI 控光、AI 助手以及 AI 互聯的智能家居系統。值得注意的是,本次 TCL 擁有 CES 上占地最大的展臺,這次展示的更傾向于全屋智能。看來,TCL 的家電戰略確實是要向海爾智家靠攏了。
總體來看,積極展示與 AI 結合的硬件,是中國廠商成為 CES 焦點的秘訣。結合 AI 的能力,中國廠商正在推出 " 量大管飽 " 的 AI 硬件產品線。中國企業正在將 AI 行業的主戰場遷移至制造業的邏輯。
可以預見,在中國廠商的競爭模式下,2025 年或是 AI 硬件全面開花的一年。隨著 AI 在千行百業 " 大干快上 ",AI 硬件的創新邏輯也隨之將發生變化。
AI,進入組合式創新的階段
AI 大模型,正在通過硬件加速落地。
基于 AI 工具、AI 開發平臺、AI 芯片以及其他配套產品的成熟,AI 硬件廠商打造一款產品的節奏,變得越來越快。
在 AI 最底層的算力廠商這邊,英偉達已經率先踩下了油門。
今年發布的 50 系顯卡,英偉達給的提升并不大。排除英偉達不太精準的比較手法(比如測 AI,兩邊精度不同)之后,可以看到 50 系顯卡基本上是用堆料換來的性能 30% 提升。演示時巨大的幀數性能差異,主要來自于 Transformer 對 DLSS(深度學習超級采樣)技術的優化。英偉達解放了生成式 AI 的預測能力,將計算畫面從原本的 " 兩幀中間插一幀 " 變成了 " 兩幀中間插三幀 "。
生成式 AI 解放了世界預測能力之后,英偉達也順著給整個 AI 應用圈子帶來了模型 " 預制菜 "。其中,本次英偉達推出的 Cosmos 世界基礎模型,能為 AI 模型提供基于真實物理世界的模擬,可以理解成是智駕和機器人的 AI 預訓練框架。
同樣,在高通在今年 CES 上也著重展示的是 AI SoC 平臺。不只是汽車和 PC,依靠端側 AI 落地能力和 SoC 功耗控制,最新一代的 AI 眼鏡基本用的都是高通的 AR1 芯片。
" 對比之前行業普遍采用的展銳芯片,高通 AR1 芯片在制程、連接、功耗等各方面都明顯勝出 ",李宏偉說。
在軟件層面,中國的 AI 基礎大模型在經過兩年的發展之后,也擁有了驚人的落地速度。
我們在 CES 上看到,寶馬汽車子品牌 Smart 結合字節的 " 豆包大模型 ",落地了智能座艙。去年還沒有 AI 能力的雷鳥眼鏡,今年通過與阿里通義千問的合作,落地了 AI 功能。在 CES 之外,還有 Rokid 與和聯想 AI PC 與通義千問的合作、騰訊混元大模型推出的汽車智艙解決方案。
合作落地的 AI 模型,也與此前接入云端大模型 API 的方式大大不同。AI 硬件廠商想要差異化,只需要訓練一個意圖是識別的小模型。整體落地速度之快,一位字節 AI 團隊人士這樣告訴光錐智能," 如果對方團隊完備的情況下,不涉及重新訓練模型,一天就能完成扣子智能體的簡單部署 "。
有了芯片和 AI 的助力,早已 " 吃透 " 供應鏈優勢的中國 AI 硬件廠商們才實現了產品快速鋪開。
以 AI 硬件續航為例,自汽車動力電池將硅碳負極開發成熟之后,時隔一年,手機行業就開始普及 6000mAh 以上的大電池。2024 年掃地機行業還在卷可動清潔輪組,并提前宣稱這就是 " 機械臂 "。今年 CES 上就跟著具身智能行業,落地了靈巧手。
如此一來,AI 硬件也隨之將進入組合式創新階段。
畢竟,當前大熱的 AI 眼鏡、AI 玩具,都是經過驗證、不需要證明產品可行性的賽道。AI 提升生產力,AI PC 廠商可以借助 Agent 平臺的生態力量。落地智能汽車,智駕和智艙廠商們早已不再重點競爭能力,而是側重體驗。
我們在 2025 年的 CES 上看到,AI 普惠時代來了。
光錐智能"AI 交流群 "已建立,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添加小助手微信(GZZN2019)溝通進群。
聯系我們
王一粟
創始人 / 主編
ID:cishicike000
※添加時請備注公司 + 姓名 + 來意